2021年08月09日
第07版:07

我们为什么常常“事后诸葛亮”?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讲的是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结论时的感觉吗?是惊讶,还是“我早就知道了”“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你有没有在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后,例如试卷发下来后发现自己选择题填错答案,从而自责:我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如果你的答案分别是后者和有,那么你正在产生“后见之明”偏差,这种情况又叫“事后诸葛亮”现象。

“事后诸葛亮”现象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假扮成旅客,先后挟持了4架客机,并驾驶其中两架客机撞击了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造成2977人死亡和25000多人受伤。之后,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联邦调查局似乎早已“收到”恐怖袭击的消息(下面这些情报都来自“911”事件之前):

1.策划此次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成员已经潜入了美国境内。

2.一份正式情报员的备忘录提到,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可能会将手下送到美国,参加民办航空院校的驾驶学习。

3.2001年5月1日,白宫收到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消息:“基地组织正在策划恐怖袭击。”

4.2001年6月29日,本·拉登的助手亲自声明“即将发生袭击。”

不过,美国的相关部门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911”事件后,你或许会想:如果是我,一定能轻易地预测恐怖袭击,至少有所准备。

实际上,“事后看来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在“911”事件发生的前6年中,美国反恐情报机关就收到了68000起有关恐怖袭击的情报信息。平均每年约有11333起,每天31起,其中绝大多数为误报、恶作剧和虚报等。相关部门需要从这些情报信息中准确地辨别。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和时间有限,无用信息堆积如山,会徒增相关部门的人员消耗。在“后见之明”者眼中,那些极少的有用信息却是如此“显眼”。所以相关部门事后没少遭受各方的指责。

一个人在得知某一事件的结果后,他认为事先能轻易地预见到结果,这就叫做“事后诸葛亮”现象。

自以为是的心理作祟

每个人都有可能“事后诸葛亮”,那么这种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通常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或知识的准确度,所以才在事后觉得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见事洞悉一切。

有人常说,伽利略的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当时真实情况是,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一些,而且证据似乎显而易见:羽毛即使在无风的条件下,下落也慢(如今我们几乎都知道这是因为空气“浮力”的存在)。

过度自信还会导致人们低估某些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或地位。让我们看看这两个较新的科学发现:

1.中微子(一种跟电子不同的基本粒子)具有质量。

2.长期的贫穷不是因为穷人自己好吃懒做、没有远见和轻视教育等。他们长期贫困的原因是因为信息的缺失,例如穷人不知道有能提高产量的物品(如化肥)、不知道教育会提高收入等。

第一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贫穷的原因这一课题首次使用“随机实验”和“双盲实验”这两个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使得对贫穷原因的解释有着可以被证伪和验证的科学证据,而不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对于“事后诸葛亮”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思考另一种可能性。例如当我们觉得某个科学发现没什么了不起的时候,多想想“这个科学发现有没有可能还是可以的”,然后再深入思考这个科学发现了不起在哪。

据“大科技”

2021-08-09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1297.html 1 我们为什么常常“事后诸葛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