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郑和宝船”“辽宁舰”……在黄骅市区一家汽修店二楼,摆放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船模(右图)。据悉,这些船模是这家汽修店工人沈凤龙在业余时间精心制作的。
匠心巧手“化木为船”
刨子、锉刀、凿子、锤子……这些普普通通的工具在沈凤龙手里好像有了魔力,让一块块木头焕发出“生命”,变成了一艘艘军舰、帆船、渔船。
“船模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缩小,配置和大船是一样的。”沈凤龙说,船模的制作工序很繁琐,要慢工出细活。每次制作船模,他并不急于动手,而是先构思、绘制图纸,确保每个零部件都能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
在沈凤龙的工作室,数艘船模摆放在架子、桌子上。其中,一艘红色驱逐舰船模格外抢眼。这艘舰身主体材质是红木,木质较硬,雕刻难度较大。
从小在木头堆里长大
沈凤龙的祖父、父亲都从事木工行业,他对木头也有特殊的感情。“我小时候,家里经常堆满了木头。”对于沈凤龙来说,刨花的味道、木头的纹理再熟悉不过了。
“我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父亲用木头做的,别提多精巧了。”沈凤龙说,那时,自己就想着有一天也像父亲一样,制作出船模等精美的工艺品。
但是,和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深知做木工的艰辛,并不赞同沈凤龙再从事木工行业。后来,沈凤龙开了一家汽修店,成为一名汽修工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造船梦”并没有消散,反而在沈凤龙的心里生根、发芽。2000年,他在汽修店里开辟出一个“造船厂”。他拿起心爱的工具,开启了“造船之旅”。
一艘“辽宁舰”
做了两年多时间
沈凤龙的第一个船模作品是一艘长1.1米、高70厘米的渔船。全船200多个零部件,尺寸最小的要以毫米计算,船身上的避雷针只有绣花针般粗细。他先将木材锯成6毫米粗细的方条,再用砂纸、锉刀一点点打磨,才制成直径1毫米的避雷针。
平时只要店里不忙,他就会钻进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品味“造船”乐趣。
后来,沈凤龙不再局限于制作渔船,又开始制作军舰。通过查阅杂志、实地走访、网上搜集等方法,他积累了大量与军舰有关的知识。
2016年,沈凤龙开始制作“辽宁舰”船模。长达2.1米的作品凝聚了他两年多的心血。从甲板,到舰载飞机,再到导弹,他精心制作了500多个部件,并成功组装起了这件作品。
制作甲午战争中沉没的“致远舰”时,他特意看了电影《甲午风云》,了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他历时半年多,经过1000多道工序,最终完成了这艘“致远舰”。
如今,他已制作出百余艘船模作品,部分船模还参加了省级展览。
沈凤龙表示,他将制作一艘“南昌舰”船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军事装备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