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对国内教育培训行业来说不同寻常。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的正式落地,严肃整顿教培行业已成定局。
重拳之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教培机构已经关停或提前退场,培训的热度已现降温苗头。但是,一些野蛮生长多年的教培机构不愿善后,留下的退费难、找人难的“烂摊子”,让家长和学员们倍感无奈。
培训机构频繁变更地址“躲猫猫”
在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的问题中,关于培训机构退费的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映,原本正常的培训机构突然关闭停业,有的多次变更注册地址,有的声称遇到了经营困难,后来甚至联系不到相关负责人,退费就更难上加难。
张先生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他在北京东城区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连续三年为孩子报名学习,去年12月,他又预交了一年的学费。今年6月底,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他,因为有事暂停培训,两周后再开课。两周过后,张先生发现培训机构已经搬离了。
机构负责人曾回复称,当前阶段无法在原址线下授课,他们正在联系新的地址,请大家继续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陆续有其他家长开始接受线上课程,张先生想要协调退费,却没成功。
张先生后来才知道该公司已经多次迁址,玩起了“躲猫猫”。
一节课没上“转会”还要另交费
谈及当时选择北京利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初衷,市民郭女士说,该机构成立的时间不短了,也有一定的口碑。今年1月,郭女士一次性续交了100课时的费用,总共花费了两万多元。前几天,该机构突然闭店,郭女士的课时费还剩了1万多元。
听说这个消息后,与郭女士有着同样经历的家长共同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其中一位家长反映,他是在7月13日刚刚报名交费的,一节课都还没来得及上,就收到了7月17日闭店的消息。郭女士说,还有的家长一次性交了10多万元的费用。
另一位家长陈女士说,培训机构闭店后,曾有一名工作人员建了家长微信群,声称善后处理,方法是把家长介绍到其他培训机构。不过,因为新机构不认可原来的交费,家长需要向新机构另外支付课时费,孩子才能继续学习。
这一提议无法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微信群也随之解散。如今,家长们已经无法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学费没退成却等来闭店通知
无论是学科类的教育培训,还是五花八门的各种早培班,教育培训行业大都是预付式消费的模式。一旦家长们提出退费,能妥善解决的并不多。
李女士2018年9月在“海谷龙”早教机构为孩子买了一年的课时包。当年12月,李女士再次购买了一年的课时包,两次加起来,总共花费3万多元。2019年9月,在第一年的课时包即将到期之际,由于门店装修味道比较大,导致培训机构停了三个月的课。后来,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门店迟迟没能复课。
“这期间,我向他们申请退费,但是被他们以疫情为由拒绝了。”李女士一直等到2020年10月,门店才正式恢复授课。虽然再次提出退费的申请,但是门店工作人员同样拒绝了,并且还告诉李女士,第一年的课时包只剩下10余节课了,退不了多少钱,建议李女士将课程上完。
李女士只能同意让孩子继续上完剩下的课程,并向门店多次申请了第二年课时包的退费。直到今年3月,一位负责人才答应退费,说走手续需要三个月的时间,7月底才能退款。直到7月初听别的家长说起,李女士才得知门店已经关闭了。
三大因素导致退费难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记者了解到,造成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的原因主要有签订合同不规范、部分培训机构将预付费用于金融运作、商家违规成本低等三大原因。
目前,有些商家合同相对规范,明确规定了退费方式。比如在扣除一定手续费之后按照课程消费情况进行退费;但可能与消费者的预期不一致,也会产生争议。
有市民反映,有些培训机构会用预付费进行金融资本运作,导致账面上资金不足,消费者想要退费就没那么容易了。有些破产倒闭的机构,就很可能是资金运作上出了问题。此外,还有的培训机构在交费的时候,会诱导消费者去平台办理贷款,由于关联到多个平台,一旦想要退费,就会特别难。
退费难的另一个突出原因是,有些商家不打招呼,直接关门停业,导致消费者退费无门。
针对目前教育培训机构善后退费难问题,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试点运行了预付式消费服务平台,以加强对商户资金的监管,这种模式已逐步开始推广。目前,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已经逐步得到规范,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尤其是对其广告和合同的审查。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