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的激流救援、暖心的水中护送……我市几支救援队伍在河南救援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目前,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任丘天狼应急救援队、献县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委盐山服务队等救援组织的队员已经返回沧州。爱卡·应急救援沧州支队队员仍在河南进行救援。
救人时陷入漩涡中
到昨天,爱卡·应急救援沧州支队队长杨春雷,说起24日的在卫辉的那次救援仍心有余悸。
24日,杨春雷等人乘皮划艇去救援,还有一艘运送物资的冲锋舟和他们同行。当时,积水有1米多深。他们行至一处断桥附近时,突然陷进了一处漩涡里,怎么也出不来了。
“水流很急,船的马力不太足,我们就困在那里了。当时,大家都不敢动,生怕翻了船,被水冲走。”杨春雷说。
大概被困了5分钟后,杨春雷说:“大家别慌,我先下去,再把大家拉出来。”
杨春雷拿着救生绳的一头下水了,水面达到他的大腿处。“根据经验,我逆着水流走,一步一步地挪到了距离两艘船有两三米远的一棵大树附近。”
杨春雷把救生绳的一头绑在大树上,船上的人拽着绳子,慢慢走到了岸边。大概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船上的8个人才脱离危险。
“当时,大家感觉自己又重活了一次。”杨春雷说。
水下的石头把他们的皮划艇划破了,他们连夜赶到天津买了两艘新船,然后回到卫辉继续参与救援工作。
昨天,爱卡·应急救援沧州支队结束了在卫辉的救援任务。听说鹤壁有险情,他们决定暂时不回家乡,继续前去救援。
孩子睡着了
献县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范占良讲起这几天的救援经历,连连说道:“我们去得很及时,当地群众太需要我们了。”
25日在新乡救援时,献县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牛怀玉从5楼背下一名老人。
这名70岁左右的老人,儿女都在外地,自己在家被困了5天。由于当地停水停电,老人这几天没怎么吃东西。队员们上楼敲了10多分钟的门,老人才开门。当时,老人的身体很虚弱。看到救援人员后,老人眼里泛起了光,他激动地说:“你们来了,我有救了。”
23日,在郑州市白沙镇,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麻阳刚转运完一名孕妇,又接到群众求助: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和家人需要转移到安全地带。
麻阳立即上楼来到这个孩子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抱起孩子,又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颈部,慢慢将他抱下楼来。
“抱着这个年幼的孩子,我感觉比抱着一个成年人都重。”麻阳说,自己蹚着没过膝盖的水,把孩子紧紧护在胸前。等把孩子抱到救生艇上,他发现孩子居然睡着了。
救生艇变成担架
前天,记者联系到任丘天狼应急救援队指导员李季兴时,他刚刚回到任丘,还没来得及回家。“休整几天,我们还会回去,当地防疫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李季兴说。
天狼应急救援队在河南救援的几天,辗转在郑州、鹤壁、卫辉等地,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救援过程。“城市的情况要好一些,而农村的积水很脏,上面还漂着很多牲畜的尸体。”李季兴说,正是因为这个情况,他们才要回去帮着做好防疫工作。
李季兴说,22日,他们负责将郑州一家医院的病人转运到安全地带。“有的地方水很深,有的地方没有水。”李季兴说,有水的地方,可以划着救生艇转移病人;到了没有水的地方,就需要救援队员抬着救生艇。
“有的病人不能行动,转运起来存在一些困难。”李季兴说,当天中午,他们转运了一名危重病人。当时,这名病人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他们用担架把病人从医院抬出来,放到了救生艇上。开出去一段距离,到了没有积水的地方,两名队员就把救生艇当成担架,抬着病人往前走。半天时间,他们转运了4名这样的病人。
李季兴说,长时间泡在水中,再加上过度劳累,很多队员受伤、生病,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也没有退缩,反而抢着多干一些工作。
吃饭时有人帮着结账
我市救援人员在河南付出了很多辛苦,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河南人民很热情,给我们送水、送鸡蛋。”献县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范占良说。
“我们开车走在路上,经常有人往车上扔瓶装水、塞吃的。”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麻阳说。
最让麻阳感动的,是25日晚上在新乡发生的一件事。
当天晚上,麻阳和队员们结束救援工作,还没有吃饭。他们换了便装,去驻地附近的一家饭店吃饭。
“当地人很热情,看到穿着制服的救援人员买东西,都不收钱。所以,我们特意换了衣服。”麻阳说。
队员们坐在一个半包间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话题主要是这一天的救援工作。他们吃完饭去结账的时候,老板却说,有人替他们结过账了。
原来,队员们聊天的内容,被其他顾客听见了,这名没有留下姓名的顾客偷偷帮他们结了账。
那顿饭200多元钱,钱虽然不多,对于麻阳等人来说,情意却很珍贵。
把7名老人背下山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委盐山服务队主要负责山头零散被困人员的搜救工作。
队员们冒着山体滑坡的风险徒步上山。由于不熟悉地形,他们一边搜寻,一边呼喊。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他们找到了一名被困的老人。
这是一名86岁的瘫痪老人,队员们用担架抬着她下山。上下山的路被淹了,队员们踩着树枝和杂草,硬蹚出了一条路。
随后,他们又找到一名97岁的老人。老人住的地方很陡峭,没有路可以通过去。队长刘培龙在前面开道,他只能抓着树枝,艰难前行。
找到老人后,他们轮换着将老人背下山。队员李国祥背着老人下山时,被淤泥里的树枝扎伤脚,但他强忍着疼痛继续前行。
23日一天,他们在山上解救被困群众26名,其中有7名是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都是他们背下山的。
(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