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6日
第07版:07

疫苗一定要“打”吗? 不能“ 吃 ”吗?

打疫苗是怎么回事?

打疫苗严格说是疫苗的给药方式——即注射疫苗,主要包括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

以我们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为例,按照国际标准,它主要通过肌肉注射方式接种。

肌肉区域作为一个优秀的疫苗接种部位“脱颖而出”,肯定是有它的原因。

首先,肌肉能确保血液供应充足,可以帮助疫苗在全身快速分散;其次,肌肉组织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可以识别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启动身体免疫应答。另外,它还可以将疫苗成分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延长疫苗停留时间,最大限度激活免疫系统。不过,如果直接将疫苗注射到血液中,疫苗成分就很容易被其他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清除掉,很难发挥作用。

而且,肌肉中存在着丰富的血管,能够更迅速地将疫苗成分运送到全身。肌肉注射如果造成发炎也只是局部发炎,或者只在接种部位出现酸痛情况。

至于为什么选择上臂三角肌,这个位置除了接受注射比较方便,痛感较低以外,原因还在于它靠近颈部和腋下淋巴结。人体的淋巴结中“驻扎”着大量淋巴细胞,其主要产生免疫抗体和免疫T细胞。因此,在三角肌注射疫苗能够将病原体的抗原更快输送到附近的淋巴结中。

当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肌肉并不是只有三角肌。对于婴儿或年幼的儿童,需要单肢接受两次以上注射时,大腿是首选位置。因为这里的肌肉更多,可以接受多次疫苗注射,同时距离腹股沟淋巴结也不远,但对于年龄稍大的人来说,显然三角肌注射更加方便(撸衣袖当然比脱裤子方便)。

多数疫苗选择肌内注射这种给药方式,还和疫苗使用的佐剂有关。佐剂能加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也能导致炎症反应。肌肉有助于将不良反应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安全系数更高。

常见的疫苗,例如乙肝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都是肌内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的疫苗相对少一些,主要有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皮内注射(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的疫苗更少,典型代表是卡介苗(主要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

这些给药方式的共同点就是都得打一针(或好几针),所以我们就习惯性地把接种疫苗称为“打疫苗”了。

疫苗不是非“打”不可

那是不是所有疫苗都得通过打针的方式给药呢?其实倒也不是,疫苗的给药方式还有好几种,比如说口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糖丸”?它其实就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之所以采用口服的形式,是因为和肌内注射相比,这种给药方式能提供肠道黏膜保护,免疫效果更好。

不过,口服疫苗多为减毒苗,安全性较灭活苗低一些,而且适用于通过消化道感染的疾病(比如轮状病毒疫苗、霍乱疫苗等),对其他途径感染的疾病免疫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没能成为主要的疫苗给药方式。

当然,口服疫苗的优点也不少,比如口服给药没有血液被感染的风险,而且作为口服药物,完全可以制成固体。这样不仅更加稳定,还有利于运输和储存。所以,近年来口服药物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增多。

除了口服疫苗,大家最近了解较多的应该是吸入式雾化疫苗了吧?

这种给药方式所需的疫苗剂量更小,而且还能刺激产生黏膜免疫,又免除了打针的痛苦,难怪大家都很关心其研发进展。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种吸入给药的疫苗,但我国之前已经批准过一款类似给药方式的疫苗,就是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

这个疫苗通过鼻腔喷雾给药,模拟了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可刺激黏膜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无痛无创,胆小的伙伴们再也不用害怕打针了。

对于人类以及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免疫方式大体上就是这些了。不过,对禽类来说,还有一种有趣的免疫方式,就是滴眼。

这种免疫方式和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哈德腺有关,哈德腺位于禽类眼球后部,分布有T细胞、B细胞,能在滴眼接种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所以禽类可以通过滴眼的方式进行免疫。

上述这些免疫方式都不用打针,简直是晕针、怕疼人士的福音。

据“蝌蚪五线谱”

2021-07-26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9630.html 1 疫苗一定要“打”吗? 不能“ 吃 ”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