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6日
第04版:04

跟师傅学修表时,杜春森只有18岁。一转眼40年过去了,他的称呼从“小杜”变成了“老杜”。虽然师兄师弟们大多已转行,但杜春森依旧守着他那间面积仅有2平方米的修表店——

“修时间”的人

本报记者 彭爱 摄影报道

修好两年的挂钟迟迟没人来取

杜春森在认真修表

夏日正午的阳光耀眼而热烈,照到市区维明路上一间不起眼的修表店里。说到不起眼,是因为它的面积只有2平方米大小,无意走过的人甚至不会注意到它。店门上方,用红色的油漆写着“修表”两个字。为了生动,这两个字中间还画了一个表盘。

这个修表店小得可怜,里面却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泛黄的墙纸,轻声摆动的挂钟,滴答作响的走针声,让人一瞬间好像回到了旧时光。

12点过半,58岁的杜春森仍伏在案前修理手中那块不再走时的手表。“这块手表已经带了10多年了,指针突然不走了。主人急得不行。”杜春森说。来不及再多说些什么,杜春森低头继续工作。

此时,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门内却如被遗忘般安静,静得仿佛能够听见时间穿梭而过的声音。

自制零件修老式挂钟

当初之所以会学习修表这门手艺,是因为杜春森觉得很时髦。那个年代,“四大件”是当时大多数百姓期待拥有的物品,手表就是其中一件。一旦手表出了问题,人们就会去修表店修理。

“那时候,身边的朋友有的做了木工,有的做了泥瓦匠。我就想学个新鲜的技术,便跟着师傅学修表。”杜春森说。

为了学好这门手艺,杜春森没少被师傅责骂。他从修闹钟练手开始,慢慢学会了修挂钟、手表,挨骂的次数也越来越少。1年多以后,杜春森出师了。修表匠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

杜春森说,两年前,曾经有一位50岁左右的顾客来店里修表。这位带着一个老式挂钟和一块手表的顾客说,为了修这个老式挂钟,他已经转了好几家商场,但始终没找到能接下这个活的人。

“朋友说你修表手艺很好。你看看,这样的表能修吗?”顾客满怀期待地问杜春森。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不再用那样的老式木质报时挂钟了,找杜春森来修这样挂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杜春森爽快地接下了这个活。由于挂钟老旧,很多零件已经很难找到了。没有替换的零件,杜春森就自己动手做。小到几厘米、细到几毫米的零件,杜春森一点一点地细细打磨着。

没多久,老式的挂钟修好了,但那位顾客却迟迟没有来。转眼两年过去了,店里墙上的这个挂钟依旧会准点报时,却一直没被主人取走。这也成了杜春森心里的牵挂。

最美妙的合音

修表是个细致活,不仅考验眼力、手力,还考验修表者的经验和耐心。

杜春森刚开始修表时,经手的大多是上海牌、海鸥牌、宝石花牌等一些国产品牌的手表。后来,有顾客拿去进口手表让他修理。

刚开始修进口手表的时候,杜春森心里有些没底。因为自动上发条的机芯、新增加的日历框等等,都是他从来没见过的。他把手表反复拆卸再组装,逐个零件研究手表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凭着杜春森的钻研劲儿,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有一位顾客拿着一块价值10多万的进口手表来找我修。咱们这儿没有这个品牌的售后中心。这位顾客觉得把表寄到外地的售后中心太麻烦,便想来我这儿试试。”杜春森说。

杜春森拆开那块进口手表后,很快就找到了有故障的零件。“大多数手表的结构都差不多。虽然有的多了一两个新功能,但只要仔细研究的话,我还是有把握修好的。”杜春森说。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流行,修表匠这一职业似乎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2000年之后,杜春森身边的同行纷纷转行,不少修表店陆续都关门了。

杜春森在顾客中积累了好口碑和好人缘。靠着那些老顾客的关照和推荐、介绍,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修表店。

每到整点时分,杜春森店内的钟表便会“叮叮当当”地响起,仿佛在说:“看呐,时间在这呢!”在杜春森听来,店里各式钟表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合音。

这声音,他一听就是40年。

扔不掉的修表手艺

杜春森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年,手表再度流行起来,修表行业也有了复苏的迹象。这让一直坚持修表手艺的他看到了希望。

“现在,戴手表的人逐渐多起来,每天都有人来找我修表。”杜春森说。换电池、换表带、修机芯……大大小小的问题手表,他每天都会修10多块。

杜春森说,虽然每天要修理不少表,但是每块表修好后,他都会放在店里观察一两天,直到确定没有问题了才会交给顾客。

除了时下流行的各种品牌手表,还有人拿来天津51牌、上海581牌这样古董级的老品牌手表让杜春森修理。“这样的老品牌手表,我修的不仅是故障,更是情怀。”杜春森说。

这几年来,杜春森的爱人和两个亲戚一直跟着他学修表,如今都已独立开店了。

采访结束前,杜春森高兴地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他的师傅又开始修表了。

“有些手表坏了可以扔掉再换新的,可一身的修表手艺是扔不掉的。当年,我靠着这份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它更是见证了我的大半个人生。直到眼花了、手不稳了、干不动的那天,我才会退休。”杜春森说。

2021-07-26 本报记者 彭爱 摄影报道 跟师傅学修表时,杜春森只有18岁。一转眼40年过去了,他的称呼从“小杜”变成了“老杜”。虽然师兄师弟们大多已转行,但杜春森依旧守着他那间面积仅有2平方米的修表店——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9620.html 1 “修时间”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