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收割、自己取籽——近日,肃宁县第五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收到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油菜籽。学校希望这些孩子们像种油菜籽一样,在毕业季种下新希望。
(据7月10日《沧州晚报》3版)
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与物质金钱无关;
这是一次别样的体验,在田间地头亲手收获劳动的果实;
这是一捧希望的种子,定会在孩子们的心头萌发、长大。
肃宁县第五实验小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让六年级毕业生用自己亲手收获的种子,为小学生活做意味深长的总结。而这次“油菜籽收获活动”是学校日常劳动实验活动的一部分。
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上初中时的一次劳动实践课。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同学们骑着自行车来到位于郊外的实验田,任务是掰玉米。班里很多同学在城市里出生长大,这是第一次下农田干活,都非常兴奋。大家兴致勃勃地分组比赛,看谁掰的多。劳动结束后,看着地上堆得像小山似的玉米,我们小小的心里第一次涌上劳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与大自然接触,与花草树木亲近,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在的孩子却远离了自然和田间劳动,对土地上的果实的认知只来自于超市或是家里的餐桌。虽然有点悲哀,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暂不探讨。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配合。“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让孩子们亲历田间劳动,绝不是简单地感受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踏着泥土,仰望蔚蓝的天空,呼吸田野上的空气,触摸蔬果粮食,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由衷地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感恩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真正形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因此,学校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不能认为参加学农实践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一隅开辟农田,种植庄稼或蔬菜;热心公益的企业也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孩子们提供耕种、施肥、收割等劳动体验机会。
真正的教育,不仅来自于书本、课堂,还浸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相信孩子们在与小苗的共同成长中,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