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芳辰 本报通讯员 边贵成 摄影报道
青县曹寺乡后洼村的硒旺家庭农场,有大小相同的3个集装箱。
这些集装箱可不是用来装运货物的,里面装的都是“宝贝疙瘩”。
集装箱的主人叫王洪彦,也是这3个集装箱的“管家”,每天都要给集装箱里面的“宝贝”供水、供电、调节温湿度。
集装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要想致富得靠科技
要说集装箱的秘密,先得从王洪彦说起。
王洪彦今年49岁,是曹寺乡后洼村的党支部书记。
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说话语速快,行动起来像阵风一样。
王洪彦现在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早几年前,他可是个有文艺情怀的创业者。
他开过字画店,喜欢搞收藏,还开过一家装饰公司。
“一个人的日子好起来不叫好,得所有人的日子好起来才能叫好。我看电视时,看到这几句话心中特别有感触。”王洪彦说。
2014年王洪彦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想着如何土里刨金,带领村民致富。
“以前,农民靠天吃饭,辛苦不说,收入还很微薄。我想改变这种状况。”王洪彦说。
王洪彦是从自己种大棚开始摸索的,他想带乡亲们种大棚致富。
种上大棚,王洪彦才真正明白起早贪黑的辛苦。大棚投资大,用工多,更怕刮风下雨。有天晚上,青县刮起了大风。王洪彦的大棚被刮得惨不忍睹,他几乎赔光了钱。
“农民要想致富,不能按照过去的思路来,得靠科技、靠人才。”王洪彦说,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四处寻觅新项目。
就像照顾孩子一样
2020年,王洪彦开始到各地的农业大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
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开车去山东寿光学习先进种植技术。
有一天,他听到专家说起有种新式种植叫集装箱栽培,当即眼前一亮。
“集装箱水培立体种植,当时全省还没有人搞过,所以引进时心里并没有底。”王洪彦说。
新事物,零接触,王洪彦开始尝试学习相关管理技术。
集装箱农业全靠智能控温,可王洪彦对网络平台监控系统一窍不通。怎样接线、架设网络、连接手机、如何操作,每一个问题都让他焦头烂额。
王洪彦把北京的技术人员请到村里,一年的时间里,吃住他都和技术员在一起,哪里不会就现场请教。
慢慢地,他终于懂得如何操作管理系统了。
“第一年种植,规模小,收入并不是很多。”王洪彦说。
集装箱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5摄氏度。
每天他都要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监控,对箱内进行控温、控湿、控灯光。“就像伺候孩子。”王洪彦笑言。
集装箱里的“宝贝”
集装箱里究竟是什么样的?
顺着合作社的小院往前走,3个蓝色的集装箱映入眼帘。
王洪彦打开大门,一片绿色立马呈现眼前。
一排排架子在集装箱里满满当当地立着,上面长满绿油油的植物——这些植物,都长在水里。
这些架子都是王洪彦和卖家经过无数次沟通,特别定制的。
每个架子大约有七八层栽培盘,每层盘里有24棵苗。
载培盘也有要求,顶部开几个口,盘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生菜、香菜、苦苣……各种绿叶菜,生长旺盛,绿油油一片,让人心头一喜。
每层栽培盘的正上方,还有LED灯,为植物生长提供光源。
整个集装箱里大约栽培了1500棵菜苗,青翠欲滴。
“你看咱这栽培盘里的水有些发黄,这不是变质了,这是咱们的水培肥料,酵素。”王洪彦笑着说。
王洪彦介绍说,集装箱农业,又叫“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
它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是一种省力型生产方式。
“学会这些技术,需要耐心、细心和精心。”王洪彦说。
要让更多村民在集装箱里种菜
王洪彦每天守着这3个大集装箱,守着箱里的“宝贝疙瘩”。
有村民好奇,问得多了,他就说,是集装箱农业。
“集装箱农业?啥叫集装箱农业?”村民听到这个新鲜词,都带着一肚子疑问。
对于这种新鲜事物,村民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不做生意当农民,天天守着几个集装箱,魔怔了。”家人说他。
为了这3个集装箱,王洪彦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出门,晚上十点来钟回家,和家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少了。
虽然累些,但令他欣慰的是,他的付出有了收获。“第一次收获的蔬菜,净获利3000多元。”王洪彦说。
普通大棚种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而集装箱却可以一年四季一直种植。“无论刮风下雨,大雪冰雹,只要关起门来,里面的农作物就不受任何影响。”王洪彦说。
除此之外,集装箱直接堆放在平整的土地上,对土层不会产生任何破坏,以后哪天再想种庄稼,直接吊走集装箱就可以。
这样既保证高收入,又不破坏耕地,一举两得。
“这项技术特别适合家庭劳动力少的人种植。”王洪彦介绍说,技术摸索成熟后,他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学会在集装箱里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