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的几场大雨润透了大地,并不刺耳的蝉叫声稀稀落落地开始鸣起,又迎来了蝉蛹们破土而出的时节。
晚上八九点,我在路旁漫步,看到路边的杨树林中射出纵横交错、此起彼伏的电筒光束,便知道那是美食家们正在捉知了。见景思情,不由忆起自己幼年捉知了的趣事来。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老家,河水清澈见底,常年流水不断,河旁的柳树、槐树高大繁茂,河两边的坡地上种有大片杨树林,这些地方都是捉知了的好去处。
傍晚时分,夕阳落山、红霞满天,我一手拿着一个空玻璃瓶子,一手拿个小铁铲,来回在河边、树林下穿梭。那时候的土地都比较光滑,草也不多,野草大都被拔去沤肥用了,所以比较好找。只要发现一个绿豆大小的小洞,轻轻用手一抠,一个直径不到两公分的小洞便展现在眼前,知了十有八九躲在洞中,有时用手提出来,有时用小木棒或草棍夹出来,遇到狡猾的躲在洞底不出来的,只能用小铁铲挖出来了。
回家后,把知了洗干净,用盐腌制。第二天清晨,母亲用油一炸,色、香、味俱全的知了便出锅了。因为我是最大贡献者,所以美食由我负责分配,一般在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大家每人再拿出一个给我,以示嘉奖。
捉知了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中旬后。大热天,“知了……知了”的鸣声让人很是烦躁。这时候,出洞的知了也格外多。有的人夜晚利用昆虫的趋光本性,在树林边点起一堆火,用脚跺跺树,蝉们便趋之若鹜般飞来,不一会儿便能捡很多。知了还有一个趋双的本性,就是农历的双日比单日出得多。
知了营养价值丰富,美味可口,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且有清热去火的功效,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年年捉知了的人很多。也许捕捉过度,现在野外的知了数量越来越少,集市上卖的大都是人工养殖的,味道比野外的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