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1日
第09版:09

孩子为何对假期又盼又怕

本报评论员 赵业乾

前些日子,我接孩子放学,总能看到学校门口挤满了发小广告的人。小广告的内容五花八门,多是假期预科班的招生信息,还有一些特长班、暑期夏令营的招生信息。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我也频繁接到推销电话,有本地培训机构打来的,推介自家的预科班;也有外地打来的,推销网络课程。

各家培训机构都在摩拳擦掌,争夺生源,唯恐落了人后。

我问孩子盼假期吗,他说,“既期盼,又有些害怕”。期盼的是,终于能好好放松一下了;害怕的是,假期有很多课程。

他的回答让我心酸。

想起我上学那会,假期到来时,学生们简直乐疯了,一放假就像“鱼归大海,鸟入山林”,有时一整天都不回家,在外边疯玩。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条件各处旅游,也没有各种娱乐项目。除了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小伙伴玩耍:捕鱼捉虾、逗猫弄狗、下象棋、玩扑克、看电视……作业是排在最后的选项。

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内卷”,也没有普遍的社会焦虑,学生学习好坏全靠自觉,没有人督促,更没有各式各样的补课。

坦白说,相比于现在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是幸福的,同龄人的童年主要是在玩耍中度过。

当然,不做作业、一味玩耍的假期,并不值得提倡。真正有意义的假期应劳逸结合,不仅要“休”,更要“学”。

这里的“休”,指的是好好休息,好好休整,为开学后全力冲刺积蓄能量。

这里的“学”,不是埋头苦读,而是在自然中“学”,在社会上“学”。例如,到大自然中领略世界的神奇,与名山大川对话,体验各处的风景;到田间地头,观察庄稼成长,认识五谷杂粮;到博物馆、科技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到图书馆、美术馆,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是用严苛的学习计划把他们困住,不是用电子产品供他们娱乐,而是要让孩子们迈开腿,走出家门,触摸自然,接触真实的生活。

2021-07-21 本报评论员 赵业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9221.html 1 孩子为何对假期又盼又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