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6日
第15版:15

怀念父亲

■魏雁飞

我的故乡是华北平原里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父亲是家里的独子,幼时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书法,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父亲每月的工资不能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所以父亲毅然辞职回乡。用他的话说:“那时生产队是靠出劳力挣工分分粮食的,咱家上有老下有小,劳力严重不足,光我一个人在外面吃饱了不行啊,全家人都挨着饿呢!我当时就想,不管多难也要和家里人在一块啊!”

父亲说这话时也不过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我们兄弟姐妹在各自的小家庭里肩负起对于家庭的责任。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对当时的父亲母亲来讲,他们得吃多少苦、遭多少罪才把我们哺育成人呀!

追思父亲的一生,无数画面涌进脑海,一个鲜活伟岸的父亲形象浮现在眼前。

较真上进的父亲。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父亲都能出色地完成。父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时一点不示弱,割麦子时,别人割多少他就割多少,还专门找队里的庄稼把势比试。后来,村里成立了弹簧厂,因为父亲在外工作过又有文化,见多识广,村支书和厂长轮番请他出去跑业务。父亲推辞不了,便应了下来。他说:“只要我答应了,再难我也得想方设法完成,不然对不起乡里乡亲的信任。”果然,从未跑过业务的父亲下河南走江西,经过几个月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竟然超额完成了任务。

关心国家大事的父亲。父亲87岁离世,几十年间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是父亲每天必定收看的节目。国家的每一件重大事件父亲都熟记于心,甚至连国际大事他也清清楚楚。他时常告诫我们做人眼光要远,境界要高。

爱学习的父亲。父亲小时候上的是私塾,没学过汉语拼音。他70多岁时,有一天要学拼音。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发现了好多他小时候在《百家姓》上没见过的姓氏,他决心要编一本《千家姓》。在他的努力学习下,70多岁的老人竟真的学会了拼音,并学会了按拼音查字典。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逐字逐句细查,真的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把里面所有姓氏共1035个全部摘录了下来,手书成一本《寻集新增千家姓》,生僻字边还加上读音。父亲故去一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父亲,在省里工作的四哥把父亲手书的《千家姓》用影印技术刊印出版。

会写书的父亲。父亲一生手写过四本书,这其中是有故事的。在“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饱饭都成了问题,哪还有余力让孩子们上学。正值适龄学习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只能早早下学,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帮着养家。大哥二哥和大姐三人就没能顺利完成学业,只是断断续续上了几个学期,认识部分字而已。这成了父亲心中的一块心病。父亲75岁的时候,按大哥二哥大姐三人的性格和学习程度,他自己编写了不同内容的三本教科书,让哥哥姐姐补上了这一课。

重情重义的父亲。父亲18岁那年和大他四岁的母亲喜结连理。他们孝敬父母,养育儿女,相亲相爱69个春秋。记忆里父亲种过各种蔬菜瓜果。为了多换回点钱,每天天刚蒙蒙亮,父母就下地忙活,天大亮时父亲已经推着小车走村串街地叫卖,七八点钟的时候父亲已经卖菜回来。这时父亲会喝上一口小酒,美滋滋数他赚回来的钱,一分二分、一毛两毛,最大也不过五毛的票子,卖上几块钱就高兴极了。父母还养猪,猪下了崽,等长大些就到集市上卖小猪崽,这些情景已刻进我的记忆深处,永不会忘记。少时艰苦岁月的印记也成了我长大后努力工作的动力。

父亲,转眼间您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您在天堂还好吗?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父母的离世不是爱的终止,而是换个方式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是啊,父母的爱会永存我们的心中。

亲爱的父亲,您生前我没有这样深情地叫过您,希望来生我们还能遇见,让我还做您的女儿,也好弥补今生所有的遗憾。

2021-07-16 ■魏雁飞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8820.html 1 怀念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