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5日
第10版:10

低碳生活 杜绝浪费

本报评论员 李圣哲

近日,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对我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情况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居民有较强的低碳意识。

(据7月13日《沧州晚报》3版)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日子裹在淡淡的烟火里,一生,仿佛也只够爱一个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唯美诗词里诗意的慢生活,让很多人回味。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能让自己慢下来一些,简单朴素一些,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笔者是80后,小时候虽已不愁吃穿,但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我们那时没有新奇的玩具,没有五花八门的零食,也没有网络游戏可沉迷,在县城的小巷里捉迷藏,或者在学校的操场上跳皮筋,即便风吹日晒也无比快乐,身体好像也格外结实。

那时候,母亲持家过日子一贯节俭,一台14英寸的电视每天给我们限时看,晚上等我和弟弟写完作业,就催促我们早早地关灯睡觉。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可储存食物,但夏天泡在水桶里的大西瓜,清凉冰甜的口感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我们过着一种低碳生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低碳理念不能忘。

事实上,做到“低碳”并不是难事。比如:出门随手关灯、拔插头;买运输里程较短的商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去超市购物尽量减少用塑料袋;洗手后拧紧水龙头,避免“滴答滴”;一个人在家,没必要打开所有房间的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电视没人看就关掉……简而言之,就是随时随地注意省电、节能,减少排放。

这些小小举动,就能减少“碳足迹”,为环保做贡献,何乐而不为。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显得太“抠门”,也有人说:“生活就图个方便,都像这样当‘苦行僧’,我们怎样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其实,这些举动并不是小气的表现,而是杜绝铺张浪费。

追求低碳生活,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每天减少自己的“碳足迹”,力争成为一个“低碳族”。

2021-07-15 本报评论员 李圣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8703.html 1 低碳生活 杜绝浪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