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比如周日晚上孩子还没有做完作业,嘟囔了一句:“作业这么多,看来今天晚上要熬夜了,真是烦死了!”妈妈一听,随口回应道:“早干什么去了?我看你周五、周六都挺轻松的,不知道抓紧时间,这样下去成绩不下滑才怪呢!”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孩子情绪爆发,朝妈妈大吼一通。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只看见道理而没有看见情感,妈妈只看见了孩子“应该早做好作业的时间安排”这个道理,却没有看见孩子因作业完不成需要熬夜的焦躁情绪。
看见道理看不见情感为何有害呢?首先,妈妈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认为妈妈不理解自己,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其次,孩子的情绪被妈妈怼回去了,没有得到释放,如何会安心高效地做作业呢?
而且,妈妈说的所谓道理,孩子难道不明白吗?妈妈即使不说,孩子这次遇到了时间安排上的麻烦,下一次自然会调整计划,统筹安排。这本来是孩子积累经验的一次机会,结果妈妈带着嘲讽的味道一评价、一抱怨,孩子就会抵触、防御。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不愿意轻易接受父母的指责,他们本能地认为“我的错胜过你的对”,于是冲突和对抗就发生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不仅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这时妈妈如果看到了儿子的情绪和感受,就会和孩子共情,说一句“作业还真是挺多的,那怎么办”,或者拍拍孩子表示理解,并给孩子倒上一杯水,效果往往比讲那么多道理要好得多。
二
如果用“三层楼模型”来形象地表达,“一楼”是情感,“二楼”是道理,“三楼”是成效。很多家庭处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直接上“二楼”,讲道理、谈是非、看对错,看看应该不应该,看看是否符合规矩道德,或者进一步上到“三楼”去看效果、看成绩,而很少在“一楼”去关心和体会对方的情绪感受。
实际上,家庭关系应多在“一楼”,少上“二楼”。我女儿初三时有一天起床晚了,看见我就抱怨说:“爸爸,都怪你!你也不叫我起床,害得我要迟到了。”我应该如何回应呢?
设闹钟和起床,都是女儿自己的事儿,实际上和我没有关系。如果我在“二楼”和“三楼”思考,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女儿埋怨我是不对的。“你自己不设好闹钟是你的责任,你不反思自己,以后怎么进步呢?”“如果长期下去成绩能不受影响吗?”我这样说显然是有道理的,但孩子会舒服吗?孩子以后还会愿意和我沟通吗?讲完道理孩子就一定愿意去改变吗?万一我怼回去,女儿从此对迟到不在乎咋办呢?万一女儿从此和我对抗,偏要起得晚有没有可能呢……可见,在“二楼”或“三楼”和孩子讲道理是没有好处的。
因此,我放弃了上“二楼”和“三楼”,选择停在“一楼”体会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我似乎听到了背后女儿情绪的表达:“爸爸,我要迟到了,我心情很糟糕。”于是,我回了一句:“哦,那对不起啊!”事实上,我这句话是表达“爸爸知道你很难受”,也就是看见了孩子的感受。我说完之后,女儿马上就平静了,开心地上学去了。我的做法不仅平复了女儿的情绪,也加深了父女关系,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了。这一切都是在“一楼”完成的。
当天晚上,女儿睡觉之前,我走到她旁边眨了眨眼,轻声地说:“明天早上,还要不要爸爸向你道歉啊?”女儿明白我是在善意地提醒她设好闹钟,明天按时起床,笑着说:“走开走开!”这一问一答,不指责、不埋怨,“二楼”的问题在“一楼”轻松地解决,我相信女儿会做好,我们俩心里都暖暖的。
三
父母理解并利用好这个“三层楼模型”,觉察情感和道理的区分,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在“一楼”去关怀和理解孩子,适当加以引导,再加上以身作则,孩子不仅会努力向上,还会动力十足,信心满满。
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越来越熟练。有些父母即使明白这个原理,但不愿意太多迁就孩子、理解孩子,仿佛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似的。有些父母一旦遇到孩子对自己稍有冒犯顶撞,就会立刻爆发、火冒三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情感匮乏的现象。
这些父母自身的情感匮乏,往往源于自身的家族环境和童年经历,他们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很好地关怀和照顾过,就很难突破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匮乏。因此,父母要主动觉察、思考、改变,通过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改变家庭文化编码,阻断情感匮乏的代代相传。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