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掏腰包,花了数千元购买秧歌道具,每天用电动三轮车拉着,来到沧州市人民公园广场等着人们来锻炼。数年来,不管阴晴寒暑,他都这样弓着身子,每天把东西拉过来又拉回去。王汝明说,他不为别的,就图个让大伙儿乐和——
下午3点钟,72岁的王汝明准时“出摊”了。
他的摊和别人的可不一样。
别人出摊车上摆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商品,他的车上摆的全是免费供人们使用的跑秧歌的道具。
别人出摊是为了挣钱,他“出摊”,不但不挣钱,还得往里面搭钱。
一人一车一音响,车上还有上百公斤的道具。
王汝明停下车,开始一件件把东西摆在地上……
把更多的人从麻将桌上拉下来
王汝明老家在南皮,由于常年在沧州做生意,就定居在了沧州市运河区八里庄附近。
王汝明有着浓黑的眉毛,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在人民公园摆好摊,见了谁都会喊上一句:“来扭一段吧。”
几年前,由于身体原因,他曾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闲着无聊时,他就隔着病房的窗户望风景。
后来他发现,一到下午,人民公园里就有人在扭秧歌,这可勾起了他的瘾。
王汝明终于找到了乐趣,每天一到时间,他都得下去跟着扭一会儿,可惜的是,扭秧歌的队伍后来就没了踪影。
王汝明病好了,扭秧歌兴致更浓了,他决定成立一支大众秧歌队。
王汝明自费买来道具,拉到人民公园广场人多的地方,自己装扮好带头扭起秧歌。慢慢地从几人到几十人,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秧歌队就这样形成了。
不管天阴天晴,还是盛夏酷暑,只要他摆好东西,就有人来扭。
“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南来的,北往的,健康的,体弱多病的,只要您来人民公园,拿上道具,您就可以扭上一段。”王汝明说。
王汝明的秧歌队,不收费,也没什么“规矩”,来走自愿,完全靠乐趣。
来到这里大家都平等,谁也别挑谁的毛病。这是王汝明唯一的要求。
“除了爱好,其实就是为了锻炼,把更多的同龄人从麻将桌上拉下来。”王汝明笑着说。
队里有七八位老人,酷爱打麻将,王汝明每次“出摊”,只要发现他们没来,就赶紧打电话喊,一遍不来,就打两遍……
直到搅得对方不打麻将了,王汝明才罢休。后来,这几位老人自动放弃了打麻将,每天雷打不动来锻炼身体。
“大家开心,我就更开心”
3年前,王汝明“出摊”时,花200元钱购买了一个小音箱。
“刚来人民公园的时候,过路的游客们都放不开,不好意思扭,我就第一个扮上相在空地上扭。”王汝明说。
假发一带,红缎袄一穿,腰上系上红绸子,王汝明带头上场。
随着秧歌队伍的不断壮大,小音箱的音效明显不行了。
王汝明又购买了新的音箱,到现在,他已经换了4个音箱。前些日子,他掏腰包买了个3000多元的高档音箱,上面还有液晶显示屏。
“增加液晶显示屏,是为了在休息间隙,让大家唱歌用,扭累了就唱,唱累了就跳,这叫一举两得。”王汝明说。
为了在雨天也能够正常使用音箱,王汝明还特意给音箱做了一个小雨棚。
每天下午他都第一个来,到了之后给大家安排好。人们来了之后就开始锻炼,什么也不用管。“我的宗旨就是,大家玩得开心,我就更开心了。”
音箱越换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王汝明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把大音箱搬进屋子充电,第二天一早,再把充满电的音箱抱上电三轮。“虽然腿脚不太灵便了,但是我还能搬得动。为大伙儿服务好,我出点力也乐和。”
70多岁的老人,孩子般“闹”成一团
每天下午,沧州市人民公园里就会出现这样一幕。
“家人们,操练起来!”随着王汝明的一声吆喝,气氛立时活跃起来。
扮上了相的众人,都各自站好了位置,准备就绪。
媒婆、姑娘、遛鸟的、赶驴的、拿糖葫芦的傻小子、推车子的老翁、骑驴的小媳妇……
队里没有一个专业的秧歌演员,可大家打扮起来都有模有样。
锣鼓一响,大家就开始兴高采烈地扭起来。
没有剧本,大家随意发挥,中间谁想要加戏,谁就直接演。
一会儿,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扮演的小孩,坐在了地上哇哇“哭”了起来,要糖吃。
这一坐,不仅逗得队员们哈哈大笑,就连旁边的大爷大妈们也哈哈大笑。
这时,扮演媒婆的王汝明就学着老太太的样子,扭着身子上前去哄。
摸一摸脑袋,搂一搂扮演小孩的大爷,对方破涕为笑。
骑驴的小媳妇,是一位60多岁的大妈扮演的。她腿脚很利索,还能模仿小毛驴踢人。
扮演放驴小孩的老大爷也70多岁了,他一边扭,一边敏捷地躲开踢人的“小毛驴”。
这群老人,在广场上嘻嘻哈哈,孩子一般“闹”成一团。
你看,七八十岁的人们在地上撒欢,打滚,玩得多高兴。“那个穿灰色上衣的老大哥,有脑血栓后遗症,一年前来了只能跟着挪挪步,现在能拿着扇子跟着做动作了。”王汝明说。
顺着王汝明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位老人脸上堆满了笑容,挥着手里的扇子扭着,完全看不出患过重病。
“大总管”
每天下午3点钟“出摊”,6点钟“收摊”,从开始到结束,3个小时的时间,王汝明既是演员也是导演。
每天一到目的地,他就麻利地卸道具,一样一样分门别类地在地面上摆开,跑小车子会的车子、道具小驴、大头娃娃、扮猪八戒和孙悟空的道具及各种扇子绸缎,大大小小近百种。
这些道具都是他一件一件自己添置的,从来没让队员们花过一分钱。
傍晚来临,人们都散去,大家帮着把大件道具放到车上,各自回家了。公园渐渐静下来,只剩下王汝明一个人了。
他弓着身,开始把小的道具往车里拾掇。
后车厢里已经装不下了,他就左车把上挂几兜东西,右车把上又挂几兜东西。
这一堆东西收拾好,基本需要半个多小时。东西零散,有时刚装好了,又哗啦一下子散开来。
王汝明既不着急,也不嫌麻烦,又重新一件一件地归置装车。
收拾完毕,他还不忘简单地清理附近的垃圾。
夕阳西下,王汝明一个人,骑上电动三轮车,慢慢悠悠地朝家的方向开去。他背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