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3日
第04版:04

出生时体重仅为700克——

黄骅“迷你宝宝”创造生命奇迹

本报记者 代苗苗

出生6个月的月月。本报通讯员 摄

月月刚出生时,脚丫比成年人的大拇指还小。本报通讯员 摄

日前,黄骅婴儿月月(化名)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复查。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地围到她的身边。

这个如今白白胖胖的孩子,在出生时胎龄只有24周,体重仅有700克,各个脏器都没发育好,随时有生命危险。在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她闯过重重难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孩子出生时体重仅700克

月月的妈妈是一名38岁的高龄产妇。怀孕仅22周时,她突发胎膜早破,在黄骅当地医院保胎一周后,紧急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

月月妈妈又接受了9天保胎治疗,宫内感染的她出现宫缩,早产已经不可避免。市中心医院产三科、新生儿科等医护人员组成了一个专业团队,严阵以待。

1月2日18时,产妇产下体重仅有700克的女婴月月。产三科主任曹艳敏说,这是市中心医院有史以来接生的胎龄最小的宝宝,胎龄这么小的孩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比较罕见。

月月太小、太柔弱了!她的头还不如成年人的拳头大,腿和成年人手指差不多粗,脚丫比成年人的大拇指还小,她甚至都无法自主呼吸。

产三科医护人员火速护理产妇,为她进行抗感染治疗和清宫治疗等。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对月月进行急救,并将她转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迷你宝宝”闯过重重难关

新生儿科主任肖敏说,在月月出生前,医护人员已经备好抢救器材和药品等,早早地守护在产房中。大家调整好暖箱的温度、湿度,连小被褥、纸尿裤都加热至35℃,为的是让宝宝体温维持在36.5℃左右,使抢救和护理“1秒钟都不耽误”。

月月出生后没有呼吸,医护人员立即为她进行气管插管抢救,并用呼吸机辅助她呼吸,把孩子的生命“抢”了回来。

医护人员又多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帮助月月的肺恢复功能,同时刺激她的呼吸中枢,为她进行抗感染治疗,总算帮她闯过了“呼吸关”。

月月一出生就住进了暖箱,接受特级护理。宫内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心衰……医护人员帮助月月对抗着种种病魔。他们24小时不间断地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一次,月月突然脸色变灰,反应迟钝。医护人员马上发现了异常,迅速判断孩子是感染引发的休克。随后,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急救,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感染、血容量降低、硬肿症等都会使月月发生休克,危及其生命安全。医护人员每一次抢救,都是在与死神“过招”。两个半月内,他们先后4次帮月月闯过了“休克关”。

月月的皮肤还没发育好,皮肤一搓就会破,甚至会出血、糜烂、感染。一次抽血化验都可能成为她的“生死考验”。医护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为月月贴上液体敷料,用“人工皮”保护她的皮肤,用最轻柔的动作为她抽血、换尿布。

患有心衰的月月需要服用强心药物,药量少了没有效果,药量多了会出现中毒反应。医护人员根据她的体重严格按比例用温水稀释药物,确保用药精确,一滴也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

月月身体机能不健全,免疫力低,适应外界能力差。细菌、强光、噪音,都可能给她带来伤害。医护人员将她的暖箱温度控制在35℃;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开关暖箱次数;营造幽暗环境,慢步轻声,把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

就这样,医护人员帮助孩子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孩子经历了很多“第一次”

主管护师马国红说,月月在医院的那段时间,经历了很多让人难忘的“第一次”。

月月刚出生时,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抽血等操作时,她根本没有反应。

月月出生第2天,马国红和主治医生时晴晴一起为她洗肠通便。

“我们把润滑后的小管子插入月月身体并注入灌肠液后,她撇撇嘴、皱皱眉,还蹬蹬小脚,配合着使劲……”马国红说,这是孩子第一次排便,也是她第一次与医护人员互动。大家都特别高兴,孩子顽强的生命力也让他们感动不已。

月月出生后的前几天,因消化道出血不能吃奶,营养摄入要靠输液。医护人员坚持每天用月月妈妈的乳汁为她涂抹口腔,促使她分泌唾液、胃液等,为吃奶做准备。

出生8天后,月月肠胃的状况好了很多,可以接受母乳了。医护人员用胃管喂月月吃了0.5毫升母乳,并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月月妈妈。

“宝宝可以吃奶了,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孩子的妈妈激动不已,落下泪来。这是月月第一次吃奶,给了大家莫大的鼓励。

可喜的是,月月对母乳的耐受度很好,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她慢慢增加了喂奶量。

月月出生两个月10天后,肺部功能有了很大改善,医护人员判断她可以自主呼吸了,决定为她撤离呼吸机。

“我们当时又紧张又激动。”主治医生时晴晴说。

“哇——”呼吸机撤离后,月月发出了第一声啼哭。虽然哭声很小,像小奶猫的叫声,但这标志着月月在康复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月月的病床号是8号,大家平时亲切地叫她“小八”“八宝”。呼吸机撤离后,月月的呼吸不稳定,大家担心她不喘气或被分泌物堵塞气道,一边默念着“小八加油”,一边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

“‘小八’很不容易,也很争气。看到她的小胸脯有规律地一起一伏,可以自主呼吸了,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时晴晴动情地说。

从此,月月在排便后、吃奶前、抽血时,都会用哭声来表达情绪了。

医护人员将继续关注她的成长情况

“大夫,我睡不着,我怕孩子挺不过来……”月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闯关”,她的妈妈无法探视,寝食难安。

医护人员主动加上月月妈妈的微信,时不时地给孩子拍照、录像并发给月月妈妈,介绍孩子的生活细节。

医护人员还为月月父母进行心理疏导,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安慰。

经过两个半月的住院治疗,月月终于不用待在暖箱中,她可以出院回家了。

月月出院前,医护人员为她的父母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给孩子喂奶、喂药、测体温、做操,如何给孩子进行反应测试以及听力、智力训练,怎样处理孩子呛奶、窒息等突发情况。

按医生要求,月月需要定期复查。她每次到市中心医院,都能给医护人员带来惊喜。

月月的胎龄是24周,比起其他足月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少待了大约4个月。

“月月恢复得不错,现在身高60厘米,体重5.3千克,眼神、动作很灵活。”肖敏说,今后,医护人员会持续关注她的情况,帮她的父母制订科学的喂养方案。

2021-07-13 本报记者 代苗苗 出生时体重仅为700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8422.html 1 黄骅“迷你宝宝”创造生命奇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