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手,黄縢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识弯弓射大雕”……
你是不是有把古诗背串的时候?而那些背串的古诗诗句,有时甚至比原文更洗脑上口。
其实大脑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你的语言系统掉进了古诗自有的“节奏”里。
故事要从机器人作诗讲起
一些研究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家,想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古诗,是如何被大脑理解的,于是进行了一个实验。
他们将18000首绝句导入专门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让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其中的结构,学会创作绝句。
照葫芦画瓢的过程并不算难,毕竟绝句有统一的语言结构,要么是五言四句,要么是七言四句。通常第二句和第四句结尾押韵。
特别注意的是,绝句的结构更多体现在韵律上,语法和语义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比如下面这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述自然现象,后两句升华到人生观。这样的转折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灵感,人工智能就难以掌握其精髓了。
同样,哪怕你之前已经读了不少古诗,当一首不太熟悉的乱序古诗摆在面前,把这些字拼凑成正确的顺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很难揣测诗人想表达的情怀。
180首真假绝句“考验”大脑
如果不考虑诗句的寓意,就可以让人工智能大胆作诗了。
只需要先输入诗的题目或者诗眼,系统就可以先从词扩充到短句,写出第一句,进而完成整首古诗。
比如你希望得到一首有关“春色”的古诗,系统会自动输出五言绝句:濯濯黄金缕,英英白玉盘;一年春事好,今日杏花寒。虽然差点儿意思,但看起来也是那么回事。这样的题材,人工智能程序能一气儿创作150首。
当然,全是“假绝句”可能也不太靠谱,研究者还混入了30首冷门的“真绝句”,这180首古诗就是用于测试的材料。
此外,为了避免人声富有感情的吟诵会干扰人脑对古诗语言本身的判断,这些古诗会被机器播放,每个字的持续时间以及间隔都一致。
没有断句,没有语调起伏。13名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受试者进入了实验室。他们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绝句有基本的认识。
实验中,他们每人都会听到这180首古诗,每首诗播放两次。在聆听古诗的全程中,研究人员用脑磁图扫描仪全程监测受试者听觉区域的脑部活动。
大脑和古诗之间的“默契”
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的颅外磁场振荡在3个频率下的信号比较强。
最直观的是红色的线,它的节奏与每个字出现的频率一致,代表大脑对每个字的响应。
另外两条线可以看做是大脑对诗句的理解。比如,蓝色线的节奏与每句诗出现的速度一致,这意味着大脑会自动“断句”,虽然听到的诗句并没有句与句的间隔,但是大脑会分辨出每句诗到哪里完结。
最妙的是绿色线,它的变化周期大概是前三句诗,呈先扬后抑的趋势,到了第四句又开始上扬。这个节奏很像文学作品经典的“起承转合”结构。
或许你自己都没有察觉,但大脑和古诗之间就是有这样的默契。它能自动理解古诗的结构以及背后的韵律变化。
大脑也能学会抢答
更神奇的是,当同一首古诗被播放第二次时,蓝色的线所对应的振荡会逐渐提前,也就是神经振荡加快。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脑对下一句诗的“预判”——它学会抢答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大脑有了固有的古诗结构,便会自动套用这个结构去理解千变万化的诗句内容。而那些在韵律上十分接近的诗句,哪怕意思有断层,也可能被大脑预判成相互承接的两句。于是,你就把古诗背串了。
神经科学的鼻祖之一Eric R. Kandel曾推断:艺术是“可预见的结构碰上了不可预见的内容”。这话用来解释博大精深的古诗正合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古诗的理解是否一致,也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据“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