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8日
第05版:05

●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家属,曾向他提出过一个请求:有没有地方可以安放孩子的骨灰; ●这几年,刘植庄和他的同事一直在为这件事忙碌着,如今沧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即将正式建成——

在这里,纪念他们……

本报记者 张丹

纪念捐献者 (资料片)

沧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即将落成 (沧州市红十字会提供)

从2003年到现在,沧州有54位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这两天,刘植庄和几名志愿者正忙着给捐献者的家属们打电话。

他想告诉家属们一个消息:沧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即将投入使用。

他想征得家属们的同意,把这些捐献者的名字刻到纪念墙上。

让人心痛的求助

46岁的刘植庄是沧州市红十字会的副秘书长,也是沧州市第一批器官捐献协调员。

给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们建纪念园,对于刘植庄和他的同事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还成了一种使命。

刘植庄和他的同事想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的想法,始于2015年。

那时候,沧州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已开始一年时间。

2015年的一天,一名器官捐献者的父亲找到刘植庄,想请他帮个忙。

这位器官捐献者是一名6岁的孩子,也是沧州市第一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这个孩子的器官捐献,是在2014年冬天完成的。

2015年,孩子的父亲找到刘植庄,跟他咨询,沧州有没有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或者给人体器官捐献者安放骨灰的地方。

经过了解,刘植庄才知道,孩子的父母都是南方人,在沧州打工。

按照他们当地的习俗,未成年的孩子去世后,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本就悲痛到极点的孩子父母,选择把孩子的骨灰带在身旁,这样就好像孩子还在身边一样。

半年之后,夫妻俩还是没能走出失去孩子的悲痛。尤其是每次看到孩子骨灰的时候,他们都会默默落泪。夫妻俩最终还是希望能给孩子找个地方,让孩子入土为安。

就这样,孩子的父亲找到了刘植庄。

可当时的沧州,没有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刘植庄也只能给出建议,能不能把骨灰暂时安置到陵园或者其他地方。

刘植庄说,他能感觉到那位父亲的无奈和悲伤。

同样作为一个父亲,换位思考一下,又有谁能不悲伤。

孩子捐献器官时,他是器官捐献协调员,所以这件事,一直挂在了刘植庄的心头。

大爱不能被遗忘

他不止一次坐在办公桌前想:孩子的父亲,会把孩子的骨灰放到哪里去?会不会就像农村里的传统做法一样,找棵树、挖个坑,就把孩子的骨灰埋了。

以后随着搬迁、建设,孩子的埋葬地,再也没有了准确的位置。

那些遗体捐献者,家人恐怕更是连个纪念的地方都没有。

一想到这,刘植庄就感到心酸。

他觉得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一种大爱行为,这种奉献不应该被遗忘。

在那之后,刘植庄和沧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网上建起了“沧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

但这种纪念方式,并没有被很多人知道。

刘植庄看到有些大城市有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他想,能不能也在沧州建一个?

纪念园建成,至少能让捐献者的家属,尤其是遗体捐献者的家属,有一个地方去怀念一下逝去的亲人。

他觉得,这是对捐献者最起码的尊重。

刘植庄多方奔走,向市里的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建纪念园。让他欣喜的是,申请很快被批复。

报告获批之后,刘植庄和同事到上海、重庆等地的纪念园去考察。

他清楚地记得,在重庆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里,相关部门在清明节为捐献者举行纪念仪式的场景。

他也记得,现场有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自发赶来的市民,为这些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敬献花束。

他更清楚地记得,一位捐献者的家属,靠在纪念碑前,用手抚摸着那个冰冷的名字,仿佛在和自己的亲人低语。

看着家属满脸带泪抚摸着纪念碑上的名字,静静地和那个名字相依,刘植庄心头发热,满眼是泪。

那一个个沉默的名字背后,都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又成功地让更多生命得到了延续。

建设纪念园

回到沧州后,刘植庄开始为纪念园的建设,跑东跑西。

纪念园的选址位于沧县风化店乡达子店村东的沧州公墓内,占地583平方米。

纪念碑要建成什么样子?纪念墙要建成什么样子?刘植庄坐在办公桌前,琢磨最多的就是这些东西。

想着想着,他会随手拿起笔,画上两笔。

在和专业的设计、施工团队沟通后,经相关部门确认,纪念园的样子确定:纪念园整体设计外方内圆,设计多边形的广场铺装形式,代表众人各式各样的小爱筑成了纪念园的大爱。纪念园中间为圆形的抽象人形纪念雕塑,上面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标志”象征生命的延续,远观人形雕塑又像一双手,托起器官捐献这一伟大事业。雕塑后面是一面纪念墙,纪念墙上雕刻捐献者的名字。园区右侧的生命树,代表着受赠者生命的重生,同时象征着捐献事业的不断发展。

设计方案确定后,就是建设。

纪念园由专门的施工团队进行建设。隔三差五,刘植庄会挤出点时间,到施工现场看看纪念园建设的进度。

有一次看到纪念墙上的墙砖有缝隙没有对齐,刘植庄就跟施工方提出了意见。

对于纪念园,他特别认真。那是因为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他见过捐献者家属面对最亲的人去世,在人体器官捐献书上签下“同意”两个字的那份沉痛与伟大;他也见过鲜活的人体器官被取出、运走;他还见过一个垂危的生命,因为换了器官而获得新生。

刘植庄说,面对这份生命的奉献与伟大,他不敢有丝毫怠慢。

记住他们的名字

前两天,刘植庄再去纪念园工地时,园区已经基本竣工。

站在园区里,刘植庄就像了却了一个心愿一样,如释重负。

500多平方米的园区,雪白的纪念碑,绿色的常青树,还有等待刻上捐献者名字的纪念墙,都显得庄严肃穆。

那一刻,刘植庄心里有些激动,他觉得,无论是对于捐献者还是捐献者家属,算是有个交代了。

接下来就是给捐献者家属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能把捐献者的名字刻上去。

刘植庄说,电话打通,和家属说明情况后,他听到电话那边有哽咽声,也有感谢。

那一刻,刘植庄的心里五味杂陈。

刘植庄说,他们正在等待着纪念园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刻。

到时,他想邀请捐献者的家属们,到纪念园里看一看,让他们也抚摸一下亲人的名字,用这种方式感受他们的亲人生命的永恒。

他更期待,在纪念园里组织一场对捐献者的纪念活动,让人们不要忘记他们的名字。

2021-07-08 本报记者 张丹 ●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家属,曾向他提出过一个请求:有没有地方可以安放孩子的骨灰; ●这几年,刘植庄和他的同事一直在为这件事忙碌着,如今沧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即将正式建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7988.html 1 在这里,纪念他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