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每次读孟浩然的诗句,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草一木近在眼前,青山绿水温柔可亲。
记得小时候,我总会在夏天暑热消退的傍晚,约上两三好友在村外散步。凉风阵阵,白云悠悠,有晚归的老人拉着架子车从我们身边经过,还有几声知了的叫声传入耳畔。我看着天空中飘忽变化的白云和不远处绿树包围着的小村子,小溪水哼着一曲儿悠长的小调从村落的跟前缓缓而过,不就是这句诗里那个祥和的夏日村庄的真实写照吗?
夏天的村庄是宁静的,你很少在夏日午时看到村子里有人走动。大部分人选择在自家屋子的树荫下纳凉。
通常,铺上一张草席,摇着几把蒲扇,便开始了一段闲暇的避暑时光。孩子们也会趴在大人们的身边,安稳地睡着,嘴角还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想来,他们梦里一定是思念着自家果园里的桃子、葡萄、李子、有没有成熟。不知不觉中竟在梦中流起了口水。大人们摇着蒲扇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便也睡着了,不知道梦里操心的是自家的庄稼还是顽皮的孩子……
那时,乡里人的房屋前后,几乎都不会缺少几棵树的陪伴和点缀的。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棵枣树、一棵石榴树数棵梨树,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我家门前那片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小树林。那里是知了和小孩子的乐园。知了的声声欢鸣,为村庄的热闹贡献了一半的力量,也为我们儿时的夏天带来了不少欢乐。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从窗棂悄悄地照射进来,床上将醒未醒的我,听见知了们的高昂的歌声。这让我不禁觉得,是它们为叫我起床而鸣叫,还是我起床是为了听它们的声音呢?如果说早上的知了叫声是催促人们起床的歌声,那么,午后的知了声就实在有点恼人了。在祥和安静的午后,它们一枝独秀不断惊扰着好梦中的人们,直到那些顽皮的孩子们被吵醒,纷纷涌进树林,要和知了们打一场硬仗,它们都还不罢休。
孩子们找来绑着网兜的木棍,不断围堵扰人清梦的知了,知了们没办法,只好拼命往高处飞去,偶然有那么几只倒霉的知了会深刻地明白了不要吵人睡觉的重要性。
村庄另一半的热闹当然是由那池塘里的绿精灵——青蛙贡献的。到了夜晚,村子里的人们要睡觉时,它们如舞台上的主角儿一样,便闪亮登场了,“呱——呱——”地叫个不停,每逢雨天叫得最欢快,好像是雨的使者一般。我家门前的小树林前就是一片池塘。离青蛙们如此之近的我,每天都是在一片蛙声中入眠。可惜当年还小,没有体会到古人“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怀,心里惦记的不过是邻居家那一大片桃园里一只比一只诱人的桃子。
夏日的乡村聒噪却又幽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搭配。生活在其中,细细感受,宛如走入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