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6日
第04版:04

“革命烽火,红耀沧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沧州革命史展”目前正在沧州博物馆举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向人们讲述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

追忆革命先烈 汲取前进力量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沧州革命史展在沧州博物馆举行

历史在一件件展品中生动再现 参观者重温沧州革命史

漫漫长夜,革命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星火燎原。

抵御外侮,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

保卫战果,人民群众推起小车,奋勇支前……

站在沧州革命史展的展室里,看着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听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人们心头潮涌,眼眶湿润。

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沧州革命史展”,目前正在沧州博物馆举行。

心灵的震撼

6月25日一早, 家住运河区南陈屯乡的张玉林和刘士英早早地吃完早饭,换上干净衣服,把党员徽章戴在胸前,出门了。

张玉林今年82岁,老伴刘士英83岁,老两口的党龄加起来104年。

张玉林说,一进博物馆的南门,他和老伴就被震撼到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老两口走进展厅,从头细细地看了起来。

戴培元义无反顾参加革命;张隐韬出生入死斗敌顽……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张玉林说,他对沧州的革命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看到动情之处,张玉林都会拿起手机拍下来。了解不清楚的,他会向讲解员咨询。

张玉林说,这次革命史展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形式,以英模人物、重要事件为主线,生动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沧州大地上用鲜血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奋进的光辉事迹。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通过这次革命史展重温了沧州红色历史,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和洗礼。

不仅仅是张玉林、刘士英这样的老党员,很多普通的市民也走进博物馆,观看沧州革命史展。

66岁的张广军是一名普通的市民。他说,参观沧州革命史展,让他对沧州革命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沧州的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套旧军装

86岁的姜秀兰也来到沧州博物馆观看沧州革命史展。

她是沧州市总工会的一名退休干部。作为一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听说沧州革命史展开幕,她一直想来看看。

除了了解沧州的革命史,姜秀兰来看展览,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看一看哥哥当年穿过的旧军装。

这套旧军装,作为此次革命史展的展品,被整齐地摆放在玻璃展览柜里,旁边还放着军装主人自己写的关于这套军装的文章《军装情》。

这套军装的主人名叫姜志元,是海兴县人,1947年投笔从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套军装伴随着他经历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后来,他只舍得穿过三次。

姜志元在《军装情》中写到,自己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济南战役时,他被分配到烈士包扎组,跟随前沿部队行动。

按照规定,烈士的遗物都会被登记后寄回家中。

姜志元当时就在想,如果自己牺牲了,拿什么寄给家里呢?他一无照片、二无分文,就把这套没穿过的新军装当做留念吧。

就这样,这套军装被姜志元保存起来,一直带在身边,经历了几大战役。

这套军装,也就成了姜志元最珍贵的东西。

1949年7月1日,姜志元第一次穿上了这套军装,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向党宣誓。

不久,姜志元随部队进驻上海,他第二次穿上了这套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上海的马路上。

第三次穿这套军装,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姜志元在《军装情》中写到,那一刻,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为解放全中国出了力、流了汗,心中充满骄傲和自豪。

直到姜志元1998年8月去世,这身军装他再也没穿过。

2018年,姜志元的爱人专程带着这套旧军装,从上海来到沧州,在家人的陪同下,将这套旧军装捐给了沧州博物馆。

参观沧州革命史展时,姜秀兰在这套军装前看了好长时间。

展品背后

沧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玮告诉记者,很多珍贵的文物,都是第一次展出在市民面前。

一封刘格平的亲笔信,讲述着英雄的浴血岁月,其中“马颊河农民暴动”的故事一次次震撼着人心。1934年春,河北省疏浚庆云县境内的马颊河段,但县政府贪污修河公款,转而向老百姓筹工筹款,激起民愤。中共津南特委组织两万多人,发动了沧州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马颊河农民暴动。就是在这次暴动中,刘格平、胡恒熙等17名党员、团员被捕。

在中共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展区,牛文良用过的课本、牛文仓骑过的自行车等物品,“讲述”着“牛氏三杰”的事迹。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三兄弟是任丘人,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追求进步积极入党,一年时间发展共产党员70多名,建立十几个党支部。后来,保属军委在高阳县孟仲峰村召开军委会议时被敌人包围,牛氏三兄弟率部突围。 牛文仓胸部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牛文良受伤被俘,英勇就义,年仅27岁;牛文常突围后,孤身与敌搏斗,战至最后一粒子弹,饮弹殉国,年仅20岁。英雄已逝,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一本看上去已经泛黄的画报,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这是由沧州人冯禾稔捐献的。 市民李俊江在画报前驻足停留,拿起手机拍下了画报的一页,他说:“记住这段历史,在奋斗路上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在青沧战役展区,朱德总司令的一首诗引人驻足。“飒飒秋风透树林,燕山赵野阵云深……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重读这首诗,冀中平原上的硝烟战火仿佛就在眼前。

1947年,晋察冀野战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连克顽敌。经过严密部署,解放沧州的总攻开始。军桥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运河水;插上红旗的墙头、隆隆的炮声,宣告了沧州的解放;步伐整齐的解放军开进沧州城,百姓夹道欢呼,庆贺胜利……

战罢归来,朱德总司令挥毫写下《冀中战况》,纪念这段烽火岁月,其中展现的革命者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精神,久久令人感怀。

记者看到,展品中还有市离休老红军王顺云捐赠的塑料急救盒以及牛皮公文包,1945年柳柱勋从驻河间十字街炮楼投降日军手中缴获的机枪手手套。

马文才捐献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形态图》,张晓芝捐赠的《张增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庞观桥捐献的1953年的结婚证,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念章、奖状等,都是不少参观者口中“从未见过的稀罕物”。

砥砺前行

从沧州党组织的创建到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从农民运动到工人运动,沧州革命史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现着沧州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漫漫长夜 星火燎原”,第二单元为“浴血奋战 抵御外侮”,第三单元为“保卫战果 全力支前”,内容涉及沧州党组织的创建、沧州人民的抗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沧州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沧州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等内容。

一张老照片,讲述着“津南革命军第一支队”的故事;一本画册,描述着献县农民借粮斗争的惨烈;一首“狱之歌”,传递着“牛氏三杰”的不屈之声;一份贺电,记载着“齐会战斗”的胜利……

日军的暴行依然历历在目,革命的烽烟依然弥漫眼前,回民支队的号角依然响亮,战士的誓言和呐喊犹响耳畔……历史没有走远,历史在这些展品里生动再现。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追忆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一位正在参观展览的大学生对记者说,我们重温沧州革命史,感悟革命志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风雨百年,青史可鉴,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我们砥砺前行。

2021-07-06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革命烽火,红耀沧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沧州革命史展”目前正在沧州博物馆举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向人们讲述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7721.html 1 追忆革命先烈 汲取前进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