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5日
第14版:14

从书信到微信

■张永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收到一封书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拆开阅读的兴奋。当看到“你好,见字如面……”时,一股温暖顿时涌上心头,并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以后的许多天里,都会时不时地拿出书信来,再一字一句地读,一页一页地看。因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交流的唯一方式。

想想那时,写信,是多么亲切的一件事情!写信给父母,报喜不报忧;写信给同窗好友,分享喜悦,分担忧伤;写信给笔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深思熟虑,铺开信纸,饱蘸墨水,诉说所思所想。那种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共鸣。然后,封上信口,贴上邮票,交给邮递员或投入邮箱。接下来就是盼望,盼望对方的回信。

电报价格按字数计算,寻常百姓没有急事一般不会使用。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到邮电局发送电报。那时,收到电报非喜即忧,准是大事。

时光潜行,路途芬芳,如今,电报、书信已经是个遥远泛黄的概念。很多孩子听都没听说过,也许连上课传递小纸条也快绝迹了。

怀念过去那段书信表达的青涩岁月,它能说出心中的言语,道出深藏内心流露的深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在信中可以尽情地倾诉,山高水长,相见遥遥无期的想念和遗憾、担心和惦念。在信中,可以把自身的近况,详细地告知彼此,使心中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在墨香中流淌,在墨香中感受那份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亲切……

每一封信件里不仅透出一股淡淡的笔墨的味道,字里行间还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拨动心弦的温暖和感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从此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常见的就是那种转盘式的电话。由于安装、通话费用昂贵,只有在城市,经济条件极好的家庭中,才有可能见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沧州市棉纺厂供应科上班的时候,对于那种转盘式的电话记忆犹新。因为它的拨号不是按键式的,而是转圈的。很喜欢听那转盘转动的声音,如此悦耳,以至于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家安装了电话。那时在农村算是电话入户早的人家了。

几乎同时期,“大哥大”也闯入人们的生活。因为昂贵的消费,“大哥大”似乎只是成功人士的专利。

紧接着就是传呼机的火热。我的第一部传呼机是数字的,有了传呼机,同学、朋友之间有事没事就“呼”一下。那时,腰上别个传呼机,总让人有一种走在时代前列的优越感!

传呼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投币式、卡片式……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缓解了打电话排队的现象。传呼机一响,立马奔向公用电话亭回电话的情景,是许多60后、70后难忘的记忆!

随后是黑白屏手机的出现,由于价格相对亲民,携带方便,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中。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天蓝色的摩托罗拉2688。除拨打电话、接发短信外,别无其他功能,一直到2003年,用了4年多。时至今日,想起它总会感觉那么亲切!

买到手机的那一刻,我到联通公司买了一张“130”开头的手机卡。手机开通后,第一次给朋友打电话,试试手机是否好用,那种新鲜感至今难忘!

紧接着小灵通开通,手机样式也渐多,翻盖机、滑盖机、触屏机……犹如雨后春笋,满大街的人都用上了。

2010年左右,手机开始智能化,白屏变成了彩屏,单纯通话变为可以听歌曲、上网聊天、炒股、看电视、玩游戏等。

如今,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QQ、聊微信、刷新闻,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讯。

从书信到微信,智能手机的方便与快捷,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书信到微信,通讯工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在扮美我们的时代!

2021-07-05 ■张永祥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7414.html 1 从书信到微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