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第04版:04

几个月来,他们坚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平均每人每天要接种数百人。胳膊酸了,脖子僵了,手上脱皮……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种种不适,还要应对现场各种情况——

接种点的故事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本报通讯员 杨惠麟 刘丽娜 赵晓堂 摄影报道

护士李昱洁为市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护士王海梅(右)和同事们查看接种信息

护士任媛记录接种点消毒情况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市区的几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就已经忙碌了起来。

打开录入系统,准备好登记表、消毒、拿疫苗出库……护士们准备就绪,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护士们有的手上磨起了皮,有的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导致后背僵直……他们不仅仅是接种员,更是情绪调解员、秩序疏导员。

下面让我们走进预防接种点,看一看他们的故事。

父母的牵挂

这里是清风楼预防接种点。

从早上6点开始,市中心医院护士任媛和赵丹一直忙到了天黑。这一天,她俩共接种了近千人。

晚上10点了,接种点的灯还亮着,任媛和赵丹还在电脑前一遍一遍核实着疫苗的出库数量和剩余数量……

一个多小时后,两人起身,不约而同伸了个懒腰——这一天的接种工作就算是结束了。

两人给接种点消完毒,锁好门窗,准备回家。

刚走到清风楼前面,一个黑影闪了出来,任媛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

“已经连续工作几个月了,也没有时间去爸妈家,父亲说想我了。”任媛说。

自从全民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老父亲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看一看自己的女儿,在不影响女儿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跟女儿说上几句话。

与此同时,就在赵丹做收尾工作的时候,她的母亲也已经在办公室后窗户的位置,踮着脚看了她半天,只是没忍心打扰。

专心致志工作的赵丹,一无所知。

晕针的小伙子

一开始,接种点的接种时间是从早上8点开始,中午有休息时间。直到有一天,一位市民的一句话,让大家自动调整了工作时间。

一天,护士们刚刚开始工作,第一个市民就走了进去,“那位市民说,晚上两点下了夜班就直奔接种点来排队了,大家一听,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从那开始,工作的时间就提前到了早上6点,大家主动省去了休息时间,中午轮流吃饭,保证接种不停歇。

“疫苗接种工作,虽辛苦但更让人感动,那天的经历让我觉得我的职业很高尚。”任媛说。

5月的一天,早上下着雨,来接种疫苗的市民排起了长龙,接种点疫苗库存有些紧张。任媛向上级汇报后,得到回复:去离他们接种点较近的文化艺术中心接种点拿疫苗。

她和一名负责人来不及换衣服,背着冷藏箱,挤上了16路公交车。刚一上公交车,车上的市民便对他俩好奇起来。得知原委后,公交车上的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了一路感谢和暖人心田的话,直到两人下车。

到了目的地,他们领完疫苗,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冷藏箱,找到两辆共享助力车,急匆匆赶回了清风楼接种点。

这个时候,负责调度工作的赵丹正在留观室,安抚着一位晕针的小伙子。

原来,一名小伙子打完疫苗后,看到护士手中的针头,忽然神情紧张,脸色发白,呼吸急促起来。“不好,我晕针了。”小伙子说着,已经要支持不住晕倒了。

脉搏检测、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赵丹一边安抚小伙子,一边认真观察。一会儿的工夫,脸色蜡黄的小伙子缓了过来。

完全恢复后,小伙子对赵丹表示感谢。赵丹问他,为什么刚才询问时没有说晕针的情况。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小时候晕过针,他以为现在已经没事了。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提前说明,以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耐心地说。“谢谢,以后我一定要注意。”小伙子接受了建议。

特殊礼物

李昱洁和冷艳是沧州市人民医院两名接种护士,她们工作的接种点在沧州体育馆。

“最初的时候,我们是在医院里负责接种工作,后来因为工作量大,就到了沧州体育馆。”李昱洁说。

偌大的场馆,说话基本靠喊。

因为场馆大,医院设置了10个接种台。排队的人很多,为了维持秩序,大家不得不扯着嗓子大声喊话。

“不出一个星期,接种点的医务人员的嗓子都哑了,最后哪怕是使劲喊,也发不出声音来了。”李昱洁说。

“后来,领导们给我们配备了小型扩音器,这才稍微轻松了些。”冷艳说。

即便如此,大家仍然干劲十足,市民也相当配合。

有一位市民名叫魏子崴,是一名摄影师。

5月的一天,他去沧州体育馆接种疫苗,带上了相机,想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排队走进场馆的时候,魏子崴开始寻找目标。他拿起相机,对着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护士摁下了快门。

等接种完疫苗后,他立马将照片冲印出来,带着敬意把照片当作特殊礼物送给了那位护士。

这些日子,手套是最大的消耗品,一位护士一天大约要接种数百人,手套使用频繁,所以很容易破口。

护士们的双手也因为长期反复摩擦同一个部位脱了皮。

每天看到那么多人排队,护士们需要加班工作。李昱洁说:“虽然我们累些,但是心里很舒畅。市民能理解我们的工作,积极接种就是对我们的支持。”

“不听话”的接种者

王海梅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在医院院内的接种点,她和同事们已经忙碌了好几个月。

除了打针,她还要观察每位接种者的情况。

“大姨,您别着急,您还需要留观10多分钟,不到时间,您真的不能走。”王海梅拉着一位接种者,耐心地说。

从开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王海梅和同事们每天不知道要应付多少位情绪化的接种者。

5月的一天下午,一位老人4点多走进了接种点,打完针后,在留观室待了10多分钟就要往外走。一名护士劝说她耐心等待一下,确保百分之百安全了,才能离开。

谁知道老人一听,当场就急了,大声喊了起来,“我马上要到时间接孩子了,去晚了怎么办?”

老人非得离开不可,谁拦着跟谁急。

“没办法,当时这场景,老人急咱不能急,只能晓之以情,耐心安抚。”王海梅说。

双方僵持不下,同样留观的一位老大爷喊了一嗓子:“别闹了,总共观察30分钟,这一会儿不就到了吗?你孙子要是知道你为了自己健康做贡献,会表扬你的。”

说完,整个留观大厅里的人一下子就都跟着劝了起来。

老人终于不再坚持早走,直到观察够了30分钟才离开。

前几天,有一位极度恐惧打针的中年男子来到接种点,未接种就开始提出各种问题。

他一会儿问药安全不安全,一会儿问消毒没消毒,一会儿问医务人员技术好不好,言语间透露着不信任。

不管他挑什么毛病,医务人员都没嫌弃,最终还是耐心给他打了针。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从小惧怕打针。他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在接种点挑出毛病来,他就可以借故不接种疫苗了。

没想到,医务人员良好的态度最终让他顺利接种疫苗。

到了接种第二针疫苗的时候,这位中年男子一来,王海梅一眼就认出他来。他们打着招呼,俨然成了熟人……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个人而言是健康,对家人而言是呵护,对社会而言是责任……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更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为了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健康,请市民积极主动做好接种。

2021-06-25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本报通讯员 杨惠麟 刘丽娜 赵晓堂 摄影报道 几个月来,他们坚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平均每人每天要接种数百人。胳膊酸了,脖子僵了,手上脱皮……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种种不适,还要应对现场各种情况——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6754.html 1 接种点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