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一个振奋人心的新闻传遍四村八乡:村里一下子出了三个本科大学生,考上的还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大学。
我们村叫王古川,是一个偏僻小村子,几十户人家,祖祖辈辈指着土里刨食吃饭。村里办不起学校,孩子们要上学,就要到临近的马村、郝庄等。村里大都是“睁眼瞎”的庄稼汉,几乎不识字,写信看信得去邻村找别人帮忙。那时候,我们村被外村看不起,有的村几十年不与我们村通婚。村里办食堂,需要会计,愁坏了村干部,不得不到邻村高薪聘请了一位老先生。
1958年,我们村成立了自己的小学,在邻村请了一位教师。穷则思变,人们知道没文化的难处,村里人对办学校都大力支持,一位孤寡老人还让出了自己的三间房做校舍。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的落实,村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大人掐着孩子的耳朵,一再嘱咐要好好念书。孩子们也知道努力,就连干农活,手也不离书本。
村里小王考取了工科大学,老两口子乐坏了,也愁坏了。王老汉对老伴说:“孩子赶上了好时代,咱再苦再累也得让孩子上大学。”为了孩子上大学,老两口不分黑白地生绿豆芽。他们一边种地,一边走街串乡卖绿豆芽,终于让孩子读到大学毕业。
村里刘军读书又刻苦又聪明,考取了邮电学院。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爷爷奶奶年老,怎么办呢?四个出嫁的姑姑一商量:刘军是个人才,也是国家的人才,不能耽误他,咱们凑钱也得让孩子大学毕业。四年间,四个姑姑摊钱让刘军上学。
现在,我们村成了有名的文化村,全村基本扫除了文盲,有的一家子就有三四个大学生。全村大学毕业的有40多人,还有研究生、博士后呢。当过教师的二十几人,有两人还当了大学教授。有人成了研究飞机的专家,有人担任了县里的作协主席和书协主席……文化的翻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村早就脱贫致富了,好多人家建了小楼,买了汽车,还有人在县城、沧州市区买了楼。如今,家家的小日子滋润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