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第10版:10

电梯好慢、超重的总是我……电梯的小秘密

160年前,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了安全电梯,提升了城市的天际线。现在,每天都有数十亿人搭乘这种垂直交通工具上上下下,在这个几平方米的铁盒子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问题——电梯怎么还不来?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进了电梯大家怎么都不说话了?

在电梯里,为什么有人爱看楼层指示?

其实这是一种避害行为。我们都知道盯着楼层指示,就像盯着手表秒针或者地铁到站提示牌一样无趣。我们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其他的尴尬,同时期待着第一时间脱离这种境况。

电梯是个特别狭小的空间。每个人都尽可能站直,任凭陌生人挤压自己的个人空间,这会使人本能地感觉受到威胁。在这种时候,与其他人视线直接接触是件尴尬的事,无论是从演化上还是社交礼仪上都是如此。想和熟人聊聊天也很糟糕,比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更糟;至于低头看手机——你真的愿意让别人对你手机屏幕上的东西一览无余吗?

所以,人们一般采取鸵鸟策略(其实鸵鸟并不会把头埋进土里),戴上耳塞,假装无视身边挤挤挨挨的陌生人,假装自己很放松,假装楼层指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然后等电梯一开门,就迅速冲出去。

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

其实,真的不是电梯搞歧视……只是这种情况更容易被记住而已。

电梯要保证安全,首先要保证不超重。所以电梯的额定载人数,会用电梯载重除以平均体重得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会遇到“明明没有很多人,自己进去后还是超重了”的情况,可能电梯里隐藏了几位重量级“大神”。

说到平均体重,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人均体重是87.398公斤,孟加拉国人均体重是49.591公斤。所以在这两个国家,一部载重1000公斤的电梯,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只能承载11人,而孟加拉国能达到20人。

电梯怎么还不来?

越着急电梯越不来?其实,这是心理作用。

人们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等待极限:等待网页加载的极限是几秒钟,等待电梯的极限大概是30秒钟。

控制多部电梯联动,早就变成了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已经成了程序员的经典面试题。

某些现代高端电梯所配备的智能派梯技术,则是为了解决用户等待极限应运而生,尽可能在几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要快速响应、要快速到达、要少开电梯门、要承载更多乘客……而每一层等待电梯的人数还是不确定的。在高峰时段,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

网页加载速度过慢时,我们会不停地按“刷新”按钮,如果电梯太慢了呢……那我们只能看电梯广告转移注意力了。

在减少等待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努力。智能派梯技术能在运输高峰和低谷时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将乘客分组管理,尽可能减少加速、减速时间和开门次数。这不仅能够降低电梯运行时的能量消耗,还能大幅度压缩电梯等待时间。

坐电梯如乘飞机?

耳朵对气压变化很敏感,只要20层楼左右就能感觉到耳膜鼓胀。不过这还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突然加速、减速。

既要加快电梯速度又要感觉舒适,这是一个难题。显然,我们上下班不打算附加一份过山车体验,但是看着电梯楼层指示慢悠悠地跳数字也很不爽。楼层越来越高,电梯的速度和加速变化也就变得更重要。

超高速电梯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10米以上,更高的建筑,也需要更快的电梯。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塔,搭载了接近每秒18米的超高速电梯,能够在1分钟内将乘客从地面送到600米高。

这么快的电梯,突然加速或减速显然不可取。今天的电梯往往都采用渐变加速、减速,速度上升和下降呈现类似抛物线的曲线。

看起来可能不大起眼,可是如何优化这条曲线,如何在我们感觉舒适的范围内尽可能加速和减速,是个有趣的电梯问题呢。

乘坐电梯时,遇到地震怎么办?

发生地震和火灾时,是不能通过电梯逃生的,这是常识。可是,如果遇到地震或火灾时,不巧刚好在电梯里呢?

这种情况极其少见。不过即使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也没关系——现在的电梯都会有震动检测系统,系统内部以高精密结构及永久磁铁制成的震度感测仪器,当地震震度超过设定的容许值时,电梯会自动停靠在最近的楼层并打开门。而在收到火警时,将会自动一路驶往避难层,然后这个问题就化简成普通的地震和火灾逃生问题了……

据“果壳”

2021-06-23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6532.html 1 电梯好慢、超重的总是我……电梯的小秘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