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认购20万以上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还是3.85%,今天已降成了3.5%。”6月22日,面对自己的一位老客户,我市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如是说。
存款利率上限有变化
几天前,就有中长期存款利率将下降的消息在银行业内流传。
6月21日,最终消息确定:银行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简称利率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
也就是说,把“基准利率×倍数”改为了“基准利率+基点”。之前是“乘法”,现在改为了“加法”。
这段话普通人有点难懂,这里来简单解释一下——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金融机构可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也就是说,每个银行的存款利率定多少,银行自己说了算,但是要以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为锚。
比如,目前人民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50%,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75%。
过去,各家银行确定自己的存款利率上限,都是基准利率乘以倍数,比如基准利率乘以1.3倍,也就是上浮30%。现在呢,改为基准利率+基点。
有什么不同?
据悉,自律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分为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机构两档。但目前每一档可以加多少基点还没有对外公布。
各银行利率如何调整
有业内人士透露,本次央行自律机制会议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但具体执行尺度由各地自律机制自行确定。
记者以客户身份到市区多家银行进行咨询,发现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均有所调整。
从“中农工建”等几大国有大型银行来看,他们的中长期存款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现在为2.0%,调整前略高;三年期定期存款现在是3.25%,调整前也略高。
一名银行工作人员称:“现在‘中农工建交’以及邮政储蓄等银行,现行的三年期利率应该都是3.25%,基本都是在三年期基准存款利率2.75%的基础上上调后确定的,这也是国有银行的三年期利率上限了。个别股份制银行的加点幅度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我们不太清楚。”
目前来看,总体“有升有降”,存期越长下调幅度越大,一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普遍下调,短期利率则有所上升,半年及以内的短期利率则有小幅上升。
为什么要进行调整
对于这次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不少业内人士给出了分析。他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按照存款基准利率倍数确定的利率上限,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由于长期存款基准利率较高,执行利率也明显偏高。
举例来讲,假如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是1.75%,存款利率倍数为1.3,按照原来的计算方式,乘以倍数之后,利率会变成2.275%。三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2.75%,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之后,利率就变成了3.575%。两者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储户获得的利息差异也随之变大。
而采用“基准利率+基点”的调整方式,既可以适当拉开中长期银行存款与短期存款的利率差距,又不至于让两者差距过大。
另外,此前还有个别金融机构利用长期存款利率较高的问题,通过多种不规范的所谓“创新”产品吸收长期存款。其他银行为稳定存款来源,被动抬高存款利率揽储,推升整体负债成本,出现了存款市场由“坏银行”定价的问题。
综上所述,之所以这么改,是为了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无序竞争等问题。
调整之后有何影响
总体上看,各银行一年期以内存款利率变化不大,一年期以上中长期存款利率有所下调。
举个例子,假如您现在到银行存一笔三年定期的10万元存款,按照调整后的利率,三年到期后,大概会比按照调整前的利率存的存单少拿到1500元左右的利息。
正是因为长期存款利率可能下降,所以前两天很多人赶在利率调整之前购买各大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
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上限下调,高息揽储将失去意义,银行拉存款的成本或许将降低。这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负债成本自由度,从而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支持企业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存款利率上限下调,银行以后拉存款就不能再提供过高的利息,拉存款的成本就会降低。
这样一来,为了占有更多贷款市场份额,部分银行未来或许会降低发放贷款的利率,这无疑将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手里的钱该如何安放
既然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降低,那么手里的闲钱还能不能存银行?
有金融业内人士指出,对个人而言,如果资产配置中,中长期存款较多,那么未来的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这一说法得到了部分市民的认同,有市民就表示,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后将不会继续选择定存产品,而会考虑把钱投入股市或者购买基金,以换取更高的收益。
但也有部分老年受访者表示,自己此前并不知道此次利率调整,而且目前利率已经调整完毕,所以并不打算再折腾。至于目前的定期存款到期后会如何处理,大多数老年受访者表示,除了购买国债之外,还会继续选择定期存款。
银行业人士认为,此次存款利率上限下调对居民的存款意愿影响不大。因为居民存款偏好风险低、收益高的领域,目前除了存款,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整体也在持续下跌,所以居民存款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对投资者来说,投资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能接受本金损失的风险,建议继续选择中长期的定期存款、国债等无风险投资产品。而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可以选择股票、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