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5·21”“5·27”,仅5月下旬,就有3个与爱有关的“谐音日”。而进入6月,商家大玩“谐音梗”,血拼“6·16”“6·18”,以花式促销吸引消费者。
然而,也有部分年轻人被越来越多凭空生造的“谐音节日”折腾得苦不堪言。有年轻人吐槽,起初,感觉“谐音节日”好玩新鲜,可随着越来越多“谐音节日”的“诞生”,购买礼物越来越频繁,腰包渐渐“空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直言“节日之痛不可承受”。
“谐音节日”虽然热闹,但不得不承认,在商业运作下,越来越充斥着物欲金钱的味道。本应是与“爱”相关的节日,最终都归于花钱、消费。
对于商家借谐音打造的诸多“数字节日”,应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