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2日
第03版:03

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何不愿网上快速处理

市公安交警支队将建立交通事故远程快处中心

交警使用“交管12123”APP对交通事故进行快速处理。

交警使用“交管12123”APP对交通事故进行快速处理。

本报记者 霍钢杰 本报通讯员 孙明明 陈海林 摄影报道

近年来,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逐年增长,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为了改善市区道路通行状况,近几年市公安交警支队大力推广事故快速处理工作。但是,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率始终不太高。

事故快速处理机制

去年9月正式确立

2020年9月下旬,市公安交警支队正式印发《关于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我市现行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

根据《意见》,对于没有人员受伤,各方当事人均愿意自行协商解决,符合快速处理条件的交通事故,均可使用“交管12123”APP进行快速处理。

简单来说,凡是“车能动、人未伤、无纠纷”的道路交通事故,市民均可通过“交管12123”APP处理。

快速处理机制

并未发挥应有作用

令交管部门困扰的是,这一机制推行以来,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率始终不太高。

据市公安交警支队统计,中心城区及各县(市)主城区每天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200起左右,而且在交通高峰时段轻微道路交通事故比较集中。每一起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至少会占据一个车道。事故不能迅速处理,往往会造成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

从理论上讲,随着事故快速处理方式的运用,因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事故处理时间将大大减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记者从市公安交警支队获悉,截至6月16日,今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互联网在线快速处理程序一共受理案件19970起,占全部事故的62.41%。

虽然网上快速处理事故的数量不少,但是其中多数为民(辅)警进行的快速处理。这也就是说,很多轻微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仍会报警,并等待交警到场处理。这种情况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交通拥堵问题等也并未缓解。

很多人不愿意

网上快速处理事故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驾驶人。对通过“交管12123”APP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他们的理解不一。

其中一些市民不放心使用“交管12123”APP,来处理事故。

“真正遇到了交通事故,我还是选择报警,就是感觉交警不来不踏实。”司机李女士这样说。

此外,当事人不愿意使用“交管12123”APP处理事故的原因还包括:使用该APP需要填写驾驶人身份信息、车辆基本信息等,驾驶人嫌麻烦,不愿意填写;有些驾驶人对该APP不太了解,不知道如何使用。

中心城区交通事故

交警5分钟到现场

为了解决群众广为关注的交通事故处理问题,近年来市公安交警支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目前,交通事故接处警时间大大缩短,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白天5分钟、夜间10分钟交警到达事故现场的工作目标。

据了解,为了破解交通事故出警慢问题,市公安交警支队要求市区三个交警大队将交通事故处理业务下放到各路面勤务中队,优先保障交通事故出警;明确事故处理中队与路面勤务中队交通事故处理的职责权限,以“小事从快、大事从细”为原则,保证事故处理质量不受影响;确定三个交警大队的接处警操作流程;与保险协会及保险公司沟通,实现快速出警、远程处理、快速调解、快速理赔。

将建立交通事故

远程快处中心

6月18日,在市区永安大道与御河路交叉口附近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

“事故责任很明确,白色轿车全责,你们拍完事故照片后将车辆移到路边,通过‘交管12123’APP自行处置交通事故。”出勤交警这样交待两车驾驶人。

“像这种轻微事故,我们民警也是拍照片后通过APP进行处理,司机自行处置的方式跟我们民警处理程序是一样的。”市公安交警支队事故预防与处理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目前市公安交警支队正在建设一个交通事故远程快处中心。建成后,交通事故当事人通过手机远程与交警视频连线,交警在线上进行责任认定,保险公司根据平台上的事故信息进行定损、理赔。这样以来,交警和保险理赔人员都无需到现场。

“如此一来,事故处理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不仅可以节约当事人的时间,免去他们来回跑、多次跑的烦恼,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警力资源配置,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市交警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2021-06-22 市公安交警支队将建立交通事故远程快处中心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6389.html 1 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何不愿网上快速处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