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金牛镇李二姐庄村民庄如恒多年来一直做土方工程,经常和十几米深的地基“打交道”,给人挖地基、盖房子、修广场。
就是这个原因,庄如恒陆陆续续在土堆上、废料里捡到了“牙化石”“石斧头”“三股叉”“陶片”等物件。他想请专业人士看看,他捡到的这些物件是不是文物或者有没有研究价值。如果是文物或者有研究价值的话,他想把它们捐给市文物部门。
筛沙废料里
捡到“牙化石”
这些物件,都是庄如恒偶然捡到的。他最先捡到的,是那块“牙化石”。
时间退回到20多年前。
那一年,庄如恒所在的青县李二姐庄有位村民盖房。盖房时所用的沙子都需要用筛子筛一遍。
那天,庄如恒正好没事,就坐在一边看干活的工人筛沙子。筛好沙子后,工人就把筛出来的废料扔到一边。那堆废料离庄如恒不远,上面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石头。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对废料感兴趣。庄如恒却偏偏朝那堆废料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他在那堆大大小小的石头里面发现一块特别的小石头。
这块发白、发扁的小石头呈梯形,一看就特别像某种大型动物的牙齿,“牙根”部分清晰可见。相对较宽的横面上有凹凸的纹理,看上去极像牙齿的咬合面。
“哎呀,这可能是恐龙的牙吧?”庄如恒心里一动,拿着那块石头翻来覆去地看。他感觉那块石头越看越像一块“牙化石”,舍不得让它随着其他废料一起被扔掉,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了家。
带回家后,庄如恒用尺子大概测量了一下,发现那块“牙化石”厚约1厘米,最长的部分长约3厘米。
20来年,庄如恒一直存放着那块“牙化石”,并尽可能保持着“牙化石”的原貌,连上面的土都没清洗过。
垫深坑的土中
发现“三股叉”
十几年前,庄如恒到黄骅市李村的砖厂附近去干活。另一个工程队的工人取土垫砖厂附近一个深约10米的大坑。庄如恒所在的工程队就紧挨着这个大坑干活。
庄如恒隐约记得,有人要把砖厂附近的大坑填平盖房。填坑需要大量的土,他也不知道工人是从哪儿取来的土。他在另外一个工地干活的时候,那个大坑已经填平。
由于两个工地相邻,庄如恒在做短暂休息的时候无意中看了一眼那个刚填好的大坑,发现大坑的新垫土层表面有一个奇怪的物件。
当时正值冬季,那个锈迹斑斑的物件静静地平躺在土层表面,看上去很是显眼。庄如恒上前捡起来一看,发现那个好像是跟成人手掌差不多大小的“三股叉”。
那个“三股叉”的每个齿上尖下粗,最粗的部位跟成人的小手指粗细差不多。可惜的是,附近明显有车辆轧过的痕迹,“三股叉”中的一个齿已经断开。
“三股叉”的三个齿在根部合成一部分。合起来的部分是空心的,可以安装叉柄。根部中间还有一个小洞,应该是用来安装零件以固定叉柄。
庄如恒仔细查看着那个布满绿色和红褐色锈迹的“三股叉”,感觉这应该是一件铜器。他虽然不懂文物,但也不愿意让这个“三股叉”被当作垃圾扔掉,就把它带回了家。
打土方时
拾起“石斧头”
大概在六七年前,庄如恒到沧县兴济镇陆官屯村打土方。别的工人用机器挖土,他负责用推土机把挖出来的土弄平整。
那天,工人用机器挖的坑已经有10多米深。庄如恒发现,有一层20多厘米厚的土很轻,好像已经碳化,仿佛一点火就能烧着。
最让人惊奇的是,那层土中有类似苇叶的痕迹,连叶子上的脉络都十分清晰。大家议论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不是曾经是一片沼泽或河流,不然怎么会有这些东西。
一堆一堆的土不停地从深坑里挖出来,庄如恒在一边一点点平整,眼看着堆起来的土有七八米高了。
突然,庄如恒在自己的推土机前看到一块很光滑的石头。要是普通的石头也就算了,那石头上靠近中间的部位竟然还有一个洞。
庄如恒眼前一亮,赶紧跳下车,捡起了那块带洞的石头。那块石头一头宽一头窄,看上去很像斧头。
“斧头”上洞的两面都有一定的坡度,看上去像是用什么工具从两面分别打出来的洞,而不是用钻打出来的“直洞”。
想起历史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庄如恒脑海里立刻闪现出“石器时代”几个字。他拿着那块石头看来看去,越看越感觉那是一个“斧头”。
庄如恒的脑子转开了:“斧头”上的洞是用来安把手的吗?可洞那么浅,看起来根本无法固定把手啊!也许是用来穿绳子的?人们用完之后,就用绳子把“斧头”挂起来。
由于工人挖土时没有注意,谁也不知道那个“石斧头”究竟是从十几米深的坑中挖出来的,还是从上面的土层中掉到坑底去的。
庄如恒把那块“石斧头”放在推土机上继续干活,干完活后把它带回家,一直收藏至今。
拆老宅挖出的土里
扒拉出“陶片”
2019年,庄如恒所在的李二姐庄修建广场,需要在一处老宅施工。那处老宅的土垫得约有两米来高,工人需要把这部分土挖出来拉到村北去垫坑。
当天,庄如恒跟朋友去吃饭时,正好路过村北。他看到,有村民正在村北新垫的坑里翻找东西。心生好奇的他下车查看,发现大家在垫坑的土里翻找出了“陶片”。
庄如恒一问才知道,垫坑的土是从村中的那处老宅下面挖出来的,谁也不知道为啥里面会有“陶片”。因此,等工人卸完土走后,一些村民就在那些土里找“陶片”。庄如恒饭也顾不得吃了,赶紧下车也跟其他村民一起去捡土里的“陶片”。
庄如恒没有挖土工具。好在那些土并没有压实,还很松软,用手就能扒拉开。庄如恒扒得两手是土,找到十几片黑色的“陶片”。
令人遗憾的是,土里没有完整的陶器,只是一些碎片。而且,那些“陶片”很不结实,用手一掰就断开了。它们有的像陶罐的罐口,有的像陶罐的罐底,还有的像碗,只不过底部中间有个圆洞。
庄如恒没有袋子,就从朋友的车上找到一个旧围裙,把那些“陶片”兜回了家。
庄如恒至今也没有想明白,那些土里怎么会有“陶片”。他也很想知道,这些碎掉的“陶器”原本是做什么用的,到底是哪个年代的,为什么会埋在老宅的下面。
如果它们有价值
他想捐出去
庄如恒说,他不懂文物的相关知识,捡那些东西也只是觉得它们看上去比较特别,当垃圾被扔掉或用来垫坑很可惜。前段时间,他跟朋友交谈时,得知他捡到的物件有可能是文物。
于是,庄如恒便联系到本报记者,想通过本报请专业人士帮忙看看,他捡回家的这些物件是不是文物或者有没有研究价值。如果是文物或者有研究价值的话,他想把它们捐给市文物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