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麻花、搓圆形……6月10日,在沧州市特教学校的教室中,张英英正在教十几个听障学生做面塑。
在张英英的旁边,特教学校的老师刘红艳在一旁做手语翻译。
格外安静的课堂上,一双双求知欲满满的眼睛灼热地看着张英英。“为了这些孩子们,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张英英说。
“旁听”的老师
两个月前,在沧州市特教学校的教室里,有一位前来“旁听”的老师,她想看看特教学校的老师是怎样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上课的。
她叫张英英,今年40岁,家住新华区,从事面塑、糖画艺术二十余年。在来特教学校当老师之前,她也教过不少的学生。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至幼儿园的孩子,张英英多次走进中小学、社区,把自己的面塑技艺教给大家。
张英英的父亲是一名老面塑匠人。她从小看着父亲捏面花长大,父亲捏的面花花朵惟妙惟肖,小动物栩栩如生。耳濡目染的她也学习了这门技艺并将它发扬光大,成为沧州张氏面塑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但是,在给特教学校的孩子们上课之前,张英英的心里别提多忐忑了。“我能教好他们吗?”她的心里始终敲着小鼓。这可是张英英第一次接触这些特殊的孩子。
特教学校里设有听障班和培智班。
早在2020年,学校的老师就联系张英英,想让她来教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做面塑。“掌握这门技艺对于听障班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对于培智班的孩子来说,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特教学校老师刘红艳说。
张英英觉得这个提议可行,因为她曾在一个手工艺品展销会上看到过一名残疾人的面塑作品。那名残疾人技艺高超,靠着这门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为了了解特教学校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在开课之前,张英英特意来到了特教学校,看其他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和孩子们交流。
张英英通过观察,感觉这些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她特别喜欢这些孩子。
她还发现特教学校的老师们多多少少会一些手语。“我不会手语,怎么办啊?”张英英犯了愁。
“没关系,等你上课的时候,我在一旁给你翻译。”特教学校老师刘红艳说。
其实,张英英也想出了一些办法。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她总会提前做好电子版的课件,把捏面塑的步骤用汉字写出来,可以让这些听障班的孩子们边看边学。
听障孩子心灵手巧
今年4月,张英英的面塑班开课了。
每周,张英英来上3次课。每次上课时,她带着自己特制的“面泥”和工具来到学校。“我们的彩泥是自制的,融合了面粉、甘油等原料。”张英英说。
面塑教室位于特教学校大门的北侧。透过教室的玻璃门,来来往往的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特教老师刘红艳的手语配合下,张英英教孩子们醒面、拧麻花。
孩子们对面塑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别提多好了。特别是听障班的孩子们表现得格外出色,这让张英英十分惊喜。
听障班的女孩子心灵手巧,一点就通。一节课下来,不仅圆形、水滴形、半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各种基础图形做得有模有样,简单的卡通人物也做得特别好。
“在上课的过程中,这些孩子的眼睛始终紧盯着我,求知欲特别强烈。”张英英发现,听障班的孩子们专注力格外强。这些孩子们还特别有耐心,捏面塑时坐在座位上两个小时都不动。
让张英英惊讶的是,两个月的课学下来,听障班常焕然、许坤琪、王越等几名孩子的作品已堪称完美。“她们太聪明了,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想到的。”
张英英也想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他们虽然听不见,但是特别聪明。”张英英说,这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觉得这些孩子们不仅能够达到优秀水平,甚至作品能够卖钱,创造效益。
张英英看着这些听障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不由得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我有自己的网店,还经常去摆文化地摊。我可以把这些孩子的作品拿到这些平台上去卖,赚了钱可以给他们。”
张英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刘红艳,刘红艳觉得这个想法太好了。
“如果这些作品卖出去了,钱全给孩子们。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还能贴补他们的生活,一举两得。”刘红艳说。
张英英先从最基础的小动物作品开始教起。“比如今年是牛年,我就先教孩子们做一些生肖牛的面塑。”张英英说。
6月10日下午上课的时候,张英英让孩子们集体制作生肖牛。
孩子们做得认真,张英英和老师们在一旁辅导。
孩子们做好之后,张英英和刘红艳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到烤箱中烤制10分钟,让面塑蒸发掉水分变硬。
看着这些孩子们的作品,张英英十分满意。她要把这些作品拿到沧州市民间绝活大赛上去参赛。
“如果这些作品能够获奖或者卖出去,也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鼓励。”张英英说。
“听障班的孩子们没准还能通过面塑找到工作呢。”张英英说,这也为孩子们今后的就业增加了一条道路。
永不放弃
和特教学校孩子们接触的两个多月中,张英英可谓是有苦有甜。
让她高兴的是,这些听障班的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学得快,还做得好。
他们的懂事更让张英英深受感动。
在课堂上,这些孩子们互帮互助。学得快的孩子主动协助老师教学得慢的孩子。
每次下课后,他们就会集体留下收拾教室。不一会儿,教室就恢复了原来的整洁。“他们做这些事可不是老师提前告诉他们的,全是他们主动去做的。”张英英说。
除了听障班的孩子们,张英英还负责教培智班的孩子们捏面塑。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我必须因材施教。他们上课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张英英说。
培智班的孩子们智力上有缺陷,张英英经常一个步骤要教半个小时。
这些孩子们精力不能集中,她就一个个地示范,一个个手把手地教。“我教这些孩子们一般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一个圆球,一个小章鱼,为的就是让他们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张英英说。
这些孩子们的课堂纪律不好,张英英和其他老师需要耐心地等他们安静下来。
一堂课上下来,张英英会感觉很累,但看看他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张英英觉得,无论是听障班的孩子还是培智班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学生,谁都不能放弃。
“希望这门课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张英英看着自己的学生们,满眼都是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