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很多网友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新闻看看向北行进的大象走到哪儿了。
新闻看多了,就有网友提问了:“一直这么走下去的话,不管对大象还是对人类,都有可能造成伤害。为啥不赶紧给它们打上麻醉剂,然后运走呢?”
这办法听起来好像可行,但成功概率高吗?
野生大象,不听你话
跟人一样,在麻醉大象前,我们也需要根据大象的精确体重数据,来确定麻醉剂的注射量——麻药少了,可能不起作用;麻药多了,被麻醉个体很可能一命呜呼。
那么如何测量野生大象的体重呢?
如果是人类饲养的大象,可以直接引导它走上地磅称体重,甚至用曹冲称象的办法都可以。但野生大象岂是我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在无法获得准确的体重数据且不知道大象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安全有效地对其进行麻醉的。
更何况,成功麻醉野生亚洲象的报道和先例不多。北师大的张立教授长期从事亚洲象研究,张教授说,上世纪末,越南就对一群野生亚洲象进行过麻醉操作,但遗憾的是,出现了大象个体死亡的现象。
吹管注射,射程不够
如何给大象注射麻醉剂,这也是个问题。
动物园通常采用相对简单的吹管注射法,射程一般不超过5米。即使是麻醉枪,射程一般也不超过40米。而无论对于人类还是野生大象来说,这个距离都已经逾越了安全距离的红线。
不过上个月,津巴布韦的工作人员就徒手给非洲草原象注射了麻醉剂。因为那些小象孤儿是人类从小养大的,不怕人,而且经受了良好的行为训练,能够容忍工作人员靠近注射。
环境安全,很难保证
就算是上边提到的问题都解决,麻醉针顺利给大象打上了,这事儿也还没完——我们还需要判断大象倒下前所处的位置是否安全。
比如我们要确保它不会走到水边、山崖边,以防麻醉剂起效后,大象晕倒发生溺水或摔伤等事故。
但如果是在动物园,这事儿就好办多了。比如在津巴布韦大象麻醉的案例中,工作人员就提前在大象的身下垫上了干草,防止大象被麻醉后倒下摔伤。
一象受惊,全家出击
大象是家庭观念很强的动物,如果象群中某个体受到了伤害,其他个体会奋力保护。云南这象群,可有15头,而且完全野生——要是麻醉过程中惊动了其中一头,旁边14头可不会放过人类。
之前有人在肯尼亚见过一家子非洲草原象。当时,象群中的几只小象正勾肩搭背地玩耍,处于一种很自然、很放松的状态。
这几人根据管理规定停车熄火,静静地观察大象,大象也是继续往前行进。但走着走着,不知怎的,年长的大象认为人类威胁到了小象,于是就站成扇形的一排,对着人群,把小象挡在后头,又是扬鼻子又是扇耳朵的。这种情况很危险,大象冲过来把车顶翻了都有可能。
而这次的新闻事件中,云南大象在县城的道路上行走时,也展现出了“扇形队形”,把小象夹在中间或者挡在后面,这说明大象很紧张。
这种时候,当然最好不要惹它!如果因为打麻醉剂而激怒象群,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有一项研究,通过非洲草原象身上的卫星跟踪器来记录它的行走路线。看线路发现,大象在保护区内停留的时间长,一直在转悠,而在保护区之外有人的地方,基本不逗留,直着就走过去了,速度也快得多。
安全运输,难度挺大
就算麻醉过程一切顺利,接下来运输大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大象被麻醉后,如何装上车呢?肯定不能用挖土机直接铲,这样会伤害到它。在津巴布韦的案例中,工作人员采取了拴住脚、倒吊着的办法。不光要拴住脚,还得有人帮它拎着鼻子。
之所以选用这么个姿势,一方面是因为大象的脚比腿粗,吊绳能够卡住。另外一方面,倒吊的姿势不会伤害到大象。对于体型特别巨大的成年象来说,如果运输过程中长时间侧卧,有可能会压迫内脏,而倒吊着的姿势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周遭环境安全时,大象有时会侧卧睡觉,不过时间不会太久。
倒吊上车后,用什么来装大象呢?是运输大象专用的巨型运输笼。
从麻醉吊装大象,再到注射拮抗剂恢复,一般需要半个小时,而长途运输往往需要数小时的时间,这期间如果大象醒来,肯定会猛烈地撞击铁笼,这很容易对它造成伤害。
更何况,一下准备好15个特制的巨型运输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放归野外,隐患多多。大象是有记忆、有感情的动物,如果因为麻醉让人一顿弄,然后又强行给它搬家,之后它们再见到人,是会躲着呢?还是伤害呢?谁也说不好,可不敢轻易冒这个险。
据“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