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5日
第05版:05

盐山的王广莹两次骑行进西藏,有过在无人区与队友失联后的恐惧,有过4天才吃上一碗热泡面的遭遇——

单骑走西藏

本报记者 吴艳

王广莹享受着骑行的快乐

一路美景尽收眼底

“骑行者有数条进西藏的路线,我想每一条都试试。”王广莹说。

40岁的王广莹已经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骑行进入西藏,经过风吹受过雨淋,但留存心底的却是那无边的美景。“抵达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看雪山、草甸、蓝天白云、牦牛成群,那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正因如此,近日,他又在谋划着第三次骑行——走滇藏线去西藏。

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

王广莹是盐山人,在当地有一家体育器材工厂。早在2006年,王广莹就开始接触骑行运动,并由此产生了骑行去西藏的想法。

当时的他刚开始创业,每天异常忙碌,收入有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没钱也没闲。

10年后,王广莹的企业步入正轨。他那颗盼望骑行进西藏的心早已按捺不住。

经过一个月的加强训练,准备好各种骑行装备后,王广莹踏上了旅程。

第一次出发,他走的是川藏线(318国道),从成都到拉萨。

为了适应高原反应,王广莹曾多次去济南、北京等周边有山的地方骑行。但真正上路后,他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做法根本就没用,爬再多北方地区的山也克服不了高原反应。

骑行四天后,王广莹到达了旅途中的第一座高山:四川折多山,海拔4298米。晚上休息时,很多骑友聚在一起聊天。不仅聊旅途见闻,也聊一些身体的不适反应。当时,很多骑友都出现了高原反应,王广莹也不例外,头晕、面部肿胀,眼睛肿得只剩了一条缝。

折多山仿佛是一道分水岭,很多骑友到达这里后,就因受不了高原反应而折返。一位来自河南的小伙子骑行到此,坚持不下去了,将携带的装备分给了不相识的骑友们。王广莹要了一套自行车的内外胎,他觉得可能会用得到。

下山后,王广莹到达了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连绵起伏的山峦……川西的平原风光美丽地绽放着。

“景色美得让人都舍不得眨眼!”王广莹赶忙拿起相机将这一切收入镜头中。

带着奶糖上路

第二次骑行,王广莹选择的是新藏线(219国道),从喀什到拉萨。这一次,他将装备精简了一下,但重量仍有30多公斤。

这两次骑行,王广莹都提前在网上约了骑友一起出发。但是骑行在路上时他才发现,长途骑行,每个人的节奏、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别人的速度骑行,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有约好的骑友一起出发,最终大家骑着骑着也都分开了。相约的骑行最终变成了一个人的行走。

“骑行的艰苦和寂寞往往是上路以后才能体会的,当兴奋被疲惫代替后,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充分的信心。其实,骑行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意志,而不是体力或耐力。”当骑行成为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时,王广莹已经感觉不到累和饿了。他只在觉得需要补给能量时才会停下来,吃点东西,休息一下。

骑行新藏线时,王广莹准备了一公斤大白兔奶糖。休息时,他或坐或躺在四下无人的荒山中,听着风声、鸟鸣,将奶糖放进嘴巴里。浓郁的奶香味弥散开时,他会将那张小小的糖纸举到眼前,认真地读着上面的字,连配料表、执行标准都不放过,一遍又一遍。直到奶糖全部融化,才整理行囊,继续上路。王广莹笑着说:“我说这个,很多人都不信,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子的。在那种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内心一片宁静,读这些毫无意义的字码,也能感到幸福。”

出发前,王广莹以为:每到晚上会累得倒头就睡。上路后他才发现,到了高原地区,常常是睡半个多小时就醒。有经验的骑友告诉他:这是人体应对高原反应的自然现象,是大脑缺氧所致。

无人区过夜

“骑行新藏线,堪比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这是一段流行于骑行圈子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进出西藏最具挑战性的新藏线。

在新疆与西藏交界的地方,有一段四百公里的路穿越无人区。进入无人区前的那天晚上,王广莹等到了几个同行者。第二天早上,他起得早,骑友们还没有起床。

王广莹想,他骑车速度不快,先走一步,到不了中午,那几个年轻的队友就应该可以追上来。

一路上,一会儿晴天,一会儿刮风,来一片云就会下一场雨。常常是上一场雨冲湿的衣服还没干,又来了一场雨。

天渐渐暗了,仍然没有队友追上来。

当晚,他找到了一个涵洞,将帐篷搭在了涵洞里。夜晚,穿着冲锋衣钻进睡袋,王广莹担心的寒冷问题没有出现,但鬼哭狼嚎般的风声一直没有停歇,王广莹第一次感觉到了恐惧。他说:“这种恐惧来自于对未知的惶恐,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只有我一个人。那晚,我几乎是听着风声,睁眼到天亮的。脑海里还时不时地想到无人区有狼出没的传闻。”

第二天一早儿,王广莹钻出帐篷,看到了触手可及的白云和湛蓝的天空,一宿没睡的疲累和恐惧一扫而空。

咬了几口火腿,嚼了一袋干脆面,王广莹又上路了。在高原上,有太阳就是夏天,下雪就是冬天,而这两个季节很可能会在同一天出现。人能走多远,全看天的脸色。

在无人区,王广莹看到了半个巴掌大小的雪花,也近距离接触了黄杨、野驴,直视了矗立在太阳背影里的雪山……

最终到达位于“死人沟”的卡哨时,蓬头垢面的王广莹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在当地百姓的小店里花20元钱买了一碗方便面,用热水冲泡好,他吃到了“世上最好吃的方便面”,喝得连一滴汤都不剩。

四天了,终于吃上了一口热乎饭,王广莹觉得,这碗泡面是最美味的食品。

山顶求助

骑行新藏线时,王广莹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他觉得,这段经历让他的旅途有了缺憾,但那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这天,他和一位骑友约好,在一个名叫“黑恰道班”的废弃厂房中集合。因为口音问题,王广莹听成了“黑恰达坂”。

在当地,“达坂”就是山的意思。到达黑恰达坂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黑恰达坂路陡弯多,向前望去,全都是“之”字形的道路,仿佛垂直在眼前一般。

上坡时,有一段6公里的软基路,地面全是尘土,脚踩上去看不到鞋子,根本无法骑行,王广莹只能推车前行。

午夜12点,终于到达了山顶。王广莹的水喝完了,嗓子干渴难耐,仿佛要冒烟了一般。

这时,他听到了机动车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王广莹打开应急灯求助。一辆大卡车开到了跟前。司机见状,急忙让王广莹上车,并递给他一瓶水。

王广莹一口气将水喝光。事后,他和朋友形容:“当人渴到极致时,喝水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是一种挣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感觉。”

热心司机要载着王广莹下山。开始,王广莹有些犹豫,他不想让自己的骑行过程不完美。

好心的司机劝他,夜里山上气温低,而且有野兽出没,独自一人会有生命危险。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王广莹说,最终他坐车下山了。一个多小时后,他们才到达住宿地点。王广莹有些庆幸:汽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如果自己骑车的话,估计到天亮也下不了山。

那天晚上,王广莹睡得挺踏实。第二天早晨醒来,他才发现,自己的头发、衣服上全都是土,已经快看不出模样了。

谈及骑行的初衷,王广莹表示,更多的是想体验途中的所见所闻。“走进荒原,走进无人区,吃苦也好受罪也罢,都是自己选择的经历。城市待久了,就喜欢这荒凉的感觉,它让我感受到了自由、快乐和行走世界的一种满足。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很多骑行者拍照留念,不知道他们在路上走了多久,也不知道他们遇到过什么,但是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就会让人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不管你多么想通过骑行去体验外面的世界,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永远都要记住,安全第一。”最后,王广莹提醒人们。

(本版图片由王广莹提供)

2021-06-15 本报记者 吴艳 盐山的王广莹两次骑行进西藏,有过在无人区与队友失联后的恐惧,有过4天才吃上一碗热泡面的遭遇——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5631.html 1 单骑走西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