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2日
第03版:03

运河区的胡效禹是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焊接艺术”项目传承人。在他手中,铁皮玩出了“花”——

他用铁皮造“军舰”

杨玉霞 摄影报道

痴迷于“铁皮焊接艺术”的胡效禹

胡效禹给孩子们讲国防知识

一块普通的铁皮,他用剪刀剪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造型,然后再用焊锡一点点焊接在一起。

剪刀一歪,刀尖划在手上,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

胡效禹顾不上手疼,用手套擦了擦了血,又专注地把铁皮造型剪好。

“老辈人走街串巷锔盆、做桶是为了谋生,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也不能把这传统手艺丢掉。”胡效禹说。

爱上“铁皮焊接艺术”

今年43岁的胡效禹是一名海军退伍兵。

胡效禹的姥爷和舅舅是锔盆,做铁皮水桶、舀子等用具的手艺人。胡效禹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门手艺也很感兴趣。那时候铁皮珍贵,得用来做活赚钱,姥爷不让他碰。胡效禹就对家里的床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胡效禹拿起剪子就对床单下了手。方的、圆的、手枪、小船……家里3间的卧室的床单被他剪了个稀里哗啦。

那顿“胖揍”,胡效禹没有躲过去,可是对于铁皮工艺的爱好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姥爷和舅舅干活时,胡效禹就在一边打下手。他们忙不过来时,胡效禹就会照猫画虎。

其实,铁皮焊接手艺挺难的,一般人的活都是外焊,会留下焊接的印迹,不美观。胡效禹传承下来的“铁皮焊接艺术”是内焊,从外面看不出一点痕迹。这就要求工艺更加精细。

上学时,男孩子们都对飞机、刀枪感兴趣,胡效禹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的玩具都是他自己用塑料或铁皮焊接的。

1995年,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从此有了近距离观察、感受军舰的机会。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威武的军舰“复制”出来。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胡效禹用汗水与坚持换来了成功。他将传统铁艺与铁皮焊接工艺完美融合。2015年,他的金属“铁皮焊接艺术”被沧州市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效禹成为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焊接艺术”项目传承人。

妻子三天不理他

1999年,胡效禹退伍回到沧州,参加工作,结婚成家。

不管生活有多忙碌,利用铁皮焊接艺术制作军舰模型依然成为胡效禹舍弃不下的爱好。

他的小家也成了他的铁皮集纳地。各种规格不一的铁皮,制作军舰模型的各种工具,为了制作军舰模型画的各种图纸……床上、桌子上甚至地上,到处都是。他妻子气得经常唠叨他:“一个好好的家,让你弄成了动物的窝。”

有一次,胡效禹家来客人,他妻子怕客人笑话他家乱,就把胡效禹的东西打包放在了一边。胡效禹下班回到家,一看桌子上的东西不见了,一下子就急了。妻子把他的东西拿出来。胡效禹一看乱在一起的零件发了脾气,气得他妻子当时就哭了起来。

“媳妇3天没理我,哄了好几天才算完。”胡效禹笑着说。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爱好影响了家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东西弄得家里很乱,还有给军舰模型喷漆带来的味道,熏得人特别难受。

“没有办法,实在是割舍不下。”胡效禹说。

受伤也不在意

用铁皮做军舰是个细致活,尤其是裁剪零件更是个技术活。

胡效禹制作的军舰中最长的零件1.2米,最短的不到2厘米。他需要一点点用剪刀裁开,再用焊锡一点点焊接组装在一起。

平时的工作不能耽搁,胡效禹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做。他经常是一夜一夜地做。有时做得太投入了,剪刀剪铁皮,就连手也剪了。焊接铁皮时,不是烫了手就是烫了脚。

因为有的零件太小,手根本拿不起来,他就用镊子夹。用镊子不方便焊接时,他就急得用手一点一点挪。拿焊枪的手稍微一颤,他的另一只手就得挨烫。

“当时也顾不上疼。当要做的程序完成了,得意地欣赏自己的作品时,才发现手上的血痂和烫痕。”胡效禹说。

胡效禹的工作是四班倒。如果白天他在家休息家人又正好都去上班,这是胡效禹最高兴的时候。他想剪铁皮就剪铁皮,想用锤子敲打造型就敲打,不用担心影响家人。为此,他这一天连饭也顾不上吃,饿了就啃个苹果。“得珍惜每一分钟家人不在家里的时间。”胡效禹笑着说。

被人当成神经病

记者在胡效禹的工作间看到,3艘南湖红船活灵活现地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胡效禹得意地向人们介绍他的作品。这3艘红船他加班加点地做了将近一年,就是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

为了做好这3艘红船,仅喷漆,他就喷了不止10次。喷漆调色非常重要,胡效禹精心调制后,找来一块铁板试喷。红色不够艳,黄色不够亮,他就再试。三五次试下来,胡效禹决定改用金沙喷。试了10多次,最终调制成了他最满意的颜色。

红船制作好了,他想配制两个流苏飘带。如果用铁丝,即使喷上颜色也不够美观。到底用什么材料做最好呢?

有一次,胡效禹在路上看到一位女士提着一箱牛奶。他一眼搭上装牛奶盒子的提手了。能不能用提手改装呢?他一边想一边盯着人家牛奶盒子上的提手。那位女士发觉后停下来大声呵斥他:“你神经病啊。”

胡效禹顾不上解释,立即往家跑。回到家,他终于用牛奶盒子提手制作出了满意的流苏。

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刚开始制作军舰模型时,胡效禹只能凭借着军事期刊和书籍上的一些图片资料。那些资料只能提供一个“框架”,大量的工作需要他自己去“填补”。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摸索着自己画图,借助从前辈那儿学来的锔盆手艺,他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提高。一开始怕浪费,他就用塑料做模型,后来做得成熟了,制作军舰的材料换成了铁皮。他把铁皮按照图纸需要“下料”,制作各种零件。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胡效禹用汗水与坚持换来了成功。他将传统铁艺与铁皮焊接工艺相结合,一艘艘“军舰”从最初的草图一点点变成实物,活生生出现在大家面前。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胡效禹的制作工艺也不断突破。他的金属焊接工艺也越来越成熟。2007年,他制作的“中国海军旅大级导弹驱逐舰”模型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发明专利。

从他制作的第一艘037型猎潜艇再到后来他制作的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巡逻艇、导弹艇……至今,胡效禹已经制作了50余艘军舰模型。

这些年来,胡效禹多次带着自己的作品进学校、进社区,将非遗宣传与国防教育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运河区南湖街道办事处民主社区得知胡效禹的“特长”后,还专门在社区办公楼上为他设置了一间工作室兼展室。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很多中小学生来胡效禹的工作室参观,听他讲解国防知识。

现在,摆在胡效禹案头的一个重大的创作计划是要打造一支“辽宁舰”编队。这支编队有近20艘军舰模型,包括航空母舰、万吨级055导弹驱逐舰以及多艘两栖攻击舰、登陆舰、补给舰、潜艇……现在他已经完成了4艘军舰和4艘潜艇的模型,这支庞大的“舰队”,还需要他继续用心血去一点点变成现实……

2021-06-12 杨玉霞 摄影报道 运河区的胡效禹是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焊接艺术”项目传承人。在他手中,铁皮玩出了“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5573.html 1 他用铁皮造“军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