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作为会员,任丘的戴培元与旧家庭决裂,走上革命道路,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领导工农运动,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的誓言——
向先烈致敬
●彭玲
莫道江湖风浪阔,此中涓滴是源头。
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斗争史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如星光照耀大地。
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
研究会的初建,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一缕阳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基础,对培养和造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会成员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组织讲演会,举办辩论会,组织工人参加政治运动。他们就像火种,点燃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星火,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闪耀神州大地。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霜历尽心不移。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为了革命信仰殚精竭虑、勇往直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开启了中国由屈辱、落后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变革。在北京大学史料记载的上百位研究会会员名单中,我们发现了张隐韬、戴培元、郝克勤等沧州人的身影。
历史不会忘记,先驱精神永存。今天,本报为你讲述戴培元的故事,弘扬革命先烈的不屈精神。
他年仅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26年。
但他书写的重于泰山的生命浩歌,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不断奋进拼搏。他激情燃烧的生命,照耀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解放贫苦大众的艰苦卓绝的征程。
他就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沧州早期共产党员戴培元。
加入研究会
在任丘石油国家矿山公园内,一尊戴培元烈士的塑像向后人传递着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双手紧握书卷,身体微侧,似乎正在前行。抿起的嘴角、微皱的双眉、脖颈和双手扭结的筋脉、半扯开的衣袢,凝聚着年轻革命者的沉毅和坚定。
根据任丘市委党史编纂中心负责人张子敬整理的资料显示,1901年,戴培元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但他痛恨社会制度不良,立志从根本上改造社会。
少小读书,学有所成,16岁的戴培元考入保定育德中学。这所学校是同盟会河北支部建立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当时是北方的一所名校。入校后,戴培元就积极参加校内进步活动。
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并迅速延及全国。
消息传来,戴培元和同学们一起联络保定各校学生进行声援。在这次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中,戴培元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也更加坚定了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的意志。
在校期间,戴培元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戴培元考入河北大学农科(河北农业大学前身)。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3年,戴培元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沧州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按照党的指示,戴培元在学校内筹建团支部和其他进步组织,先后发展文科学生余世哲、农科学生蔡馥等入团,秘密发展段白雨、崔寿山、王国政等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戴培元还和一些进步学生秘密出售革命书报,举办平民夜校,创建新文化剧社,传播马克思思想,带动一批青年学生成为革命骨干。
与旧家庭决裂
戴培元和一些进步青年经常深入乾义面粉公司、庆兴蛋厂及发电厂、铁路、码头等地,通过亲友、同乡等社会关系,与工人广泛接触,建立感情。戴培元将自己编写油印的革命小册子送给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启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发展党员,为革命积蓄力量。
戴培元还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向家乡父老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
他动员自己祖父,把家里的土地拿出来分给那些吃不上饭的穷人,遭到训斥和拒绝。面对这一切,戴培元与家庭断然决裂,返校后再不回家。
在校期间,戴培元的活动已经引起当局和校方注意,为防不测,他断然退学。离校后,戴培元决定不再升学,在保定继续秘密从事革命工作,深受保定革命群众信赖。
1925年春,中共保定支部成立,戴培元当选为支部候补委员。
不久,戴培元被党组织派往石家庄,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当时,石家庄为直系军阀所盘踞,总工会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戴培元到任后,乔装改扮,深入到工人中做宣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正太铁路总工会又重新活跃了起来。4月,因叛徒告密,戴培元被追捕,在工友的掩护下去了北京。
单刀赴会
此时,戴培元身份已经暴露,形势已不允许他在石家庄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当时在河南,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与其他军阀以及“红枪会”等严重对立。党组织安排戴培元到河南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发源于山东,而渐流衍于河南、陕西一带的一种农民原始自卫性质组织,是一支可以改造的革命力量。
戴培元接受任务后,和共产党员肖人鹄一起,深入豫西“红枪会”策源地荥阳。戴培元任中共荥阳县委书记,引导改造“红枪会”,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
一次,“红枪会”给戴培元下“请帖”,邀他参加“红枪会”会议。身边的战友怕他遭暗算,主张不去。戴培元却接过“请帖”,签了“如期赴会”四个字,并对大家说:“我正好借机宣传党的政策。”
开会当天,“红枪会”首领们在台上走来走去,台下两三百名“红枪会”会员虎视眈眈,气氛十分紧张。
戴培元针对“红枪会”攻击“农民协会煽动农民造反”的论调,慷慨陈词,阐明农民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革掉剥削农民的苛捐杂税,革掉地主豪绅的巧取豪夺”,要自己当家做主人。他的演说,赢得了许多“红枪会”会员的掌声。
仅两个多月时间,许多农民自动脱离“红枪会”,加入农民协会。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发展到1.5万余人,农民自卫军达到数千人。
浩气长存
不幸的是,正当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串通一气,利用他们控制的“红枪会”,向农民协会发动疯狂进攻,残杀无辜,戴培元在农友掩护下才幸免于难。此后,戴培元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
戴培元废寝忘食工作,积劳成疾,咯血病发作,被送往密县龙虎洞疗养。“红枪会”头子都是反动地主,对他劝说农民脱离“红枪会”加入农民协会干革命恨之入骨,多次派人跟踪,企图杀害戴培元。
戴培元沉着应对,临危不惧,被当地农民救出并送往洛阳陇海铁路总工会,再次脱险。
1926年3月的一天,地主武装勾结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将戴培元杀害于洛阳。戴培元牺牲时,年仅25岁。
戴培元性格朴实,秉性笃诚,平易近人,遇事镇定,不畏险阻。虽献身革命时间不久,但他的革命精神在工作过的地方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戴培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愿终身为革命的苦力,服务于人民,不求其他”“为革命勤奋工作,生命才有意义”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