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9日
第07版:07

在黄骅市坑东村村民吕瑞平眼里,木头是有灵性的。她希望自己能够“读懂”木头,赋予木头“新生命”——

与木头“对话”

本报通讯员 高箐 李冠达 本报记者 马晓彤 摄影报道

没有经过专业的木雕训练,她的木雕作品皆是兴之所至玩出来的。

她时常一个人坐在桌前看着木头发呆,细细揣摩,与木头进行“对话”,想赋予木头“新生命”。

她就是黄骅市黄骅镇坑东村村民吕瑞平,今年50岁。

吕瑞平家中有一个玻璃柜子,里面陈列着她这些年的木雕作品。“你看,这其实是一块废料,我研究了半天,决定按照它的纹理雕刻成一片干枯的荷叶。”她拿起一件木雕作品说,“这个形状也正好适合做个笔搁。”

“只要看到一块木头,我就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然后和它‘对话’,问问它最想要变成啥。”说到这里,吕瑞平笑了。

与木头结缘,还要从吕瑞平几年前的一次外出旅游说起。

那一次,吕瑞平偶然间走进了一家木雕店铺。“当时一看见各种栩栩如生的木雕,我就觉得太神奇了。”吕瑞平说。那时她就立志要学习木雕技艺。

吕瑞平年轻时从事模具生产工作,她尝试用制作模具的方式,进行木雕制作。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木头原貌,她在木头原有纹理、形状的基础上再加工,从而让天然木头经过打磨焕发“新生命”。

经过很多次的研究制作,吕瑞平的第一个木雕作品终于诞生了。那是根据一棵树枝雕刻而成的小鹿。原本是一段枯木枝,在吕瑞平的加工下,成了栩栩如生的小鹿。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吕瑞平对木雕的热爱一发不可收。只要有空,她就会坐在桌子前研究(上图)。她常常因为雕刻“上瘾”,耽误了吃饭、睡觉。

如今,吕瑞平对木雕技艺有了一份自己独到的心得。她说:“木雕不是为了改变木头,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木头原貌,给予它新的生命。”

2021-06-09 本报通讯员 高箐 李冠达 本报记者 马晓彤 摄影报道 在黄骅市坑东村村民吕瑞平眼里,木头是有灵性的。她希望自己能够“读懂”木头,赋予木头“新生命”——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5140.html 1 与木头“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