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9日
第05版:05

跟随儿女进城后,一些老人常在小区的垃圾桶里收集废品去卖。他们有的是想贴补家用,有的是“见不得浪费”,但却因此和儿女产生了矛盾——

“爸妈捡废品”引发的“家庭战争”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摄影报道

每到傍晚六七点钟,很多小区里有这么一些老人,他们三五作伴拿着口袋,推着自行车,一边说笑,一边奔向单元门前的各个垃圾桶。

矿泉水瓶、纸箱、旧家具是他们眼中的“宝贝”。

他们有的是为了卖些钱贴补家用,有的觉得一些东西扔掉可惜,拿回家拾掇拾掇再利用。

张平就是其中一员。

65岁的他家住运河区御河新城小区。小区里看孩子的老人都认识他,谁家有矿泉水瓶、纸箱都会给他留着。

堆满废品的一楼小院

“老张,一些纸箱给你放门口了啊,你记得拿进去。”楼上的邻居给张平发完了微信,把自家的纸箱放在了张平家的门口。

6年前,张平和老伴儿从农村老家来到沧州市区跟随儿子生活。没有收入的老两口为了给儿子减轻负担,闲来无事就在小区里捡废品。

久而久之,小区里的人们都认识了张平。

张平的儿子买的是一楼带院的房子。儿子特别喜欢这个小院,将它收拾得干干净净。

每到春秋季节,儿子都会约上几位好友在院子里品茶、聊天。可如今,院子里到处都是纸箱、矿泉水瓶,人根本无处立身。

为此,爷俩经常因为矿泉水瓶、纸箱四处堆放而发生矛盾。

“我们不需要父母去捡废品补贴家用,每个月给他们的零花钱,足够日常生活开支了。”儿子很无奈。

张平却不这么认为。“这些矿泉水瓶、纸箱能卖钱,收起来再利用,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给他们省钱还省出毛病来了。”

小院里堆积的废品越来越多,儿子也不再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

有的时候,张平的儿子发现家门口放着纸箱,就气不打一处来,一脚将纸箱踢到远处。有的时候半夜里起风,院子里的瓶子、纸箱被刮得叮当乱响。张平的儿子在屋里就会烦躁不安,甚至会把耳朵堵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张平在小院里搭建了一座小钢板房,专门用来存放纸箱和瓶子。虽然纸箱和瓶子被大风刮不跑了,但是儿子的脸拉得更长了。

带着孙子翻垃圾桶

孙凤英今年68岁,和张平一样,7年前来到市里跟随儿子生活。

孙凤英早年丧偶,儿子一结婚,就把她从老家接到了市里。

她和张平是邻居,住在一个小区不同的单元楼里。

孙凤英每天都按时在抽屉里拿钱买菜。儿子、儿媳也定期往抽屉里放钱。

有一天,孙凤英一开抽屉,发现里面没有钱。这件事让孙凤英意识到,儿子、儿媳难免会有忘记放钱的情况,自己得有点收入。

她把目光瞄向了捡废品。

小孙子刚能坐稳了,孙凤英就开始推着小推车,在小区里四处转悠。小区里挺干净,没有人乱扔废品,第一天没有什么收获。

渐渐地,她发现单元楼门前的垃圾桶里,有不少可以卖钱的东西。

一个月下来,孙凤英卖废品的钱,能够支撑一家人买菜买米,她很高兴。她觉得靠自己劳动也能在城里站住脚。

“以前在农村,俺也总能给人家打打下手,帮帮工,自己供自己吃喝,完全没问题。这一来大城市,感觉自己没用了,现在好了,咱也不是吃闲饭的人了。”

时间久了,儿媳就不太高兴了。儿媳觉得孩子太小,天天跟着奶奶出去捡废品,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围着孩子乱飞,太不卫生。

“我担心影响孩子健康。孩子也总问我为什么奶奶要去翻垃圾桶,弄得我和孩子爸也很尴尬。”儿媳李璐说。

有的时候,孙凤英会把一些废品带上楼,放在楼道里。夏天的时候难免有些味道,邻居也为此敲过几次门。儿子、儿媳与孙凤英沟通过,可孙凤英却不听劝。

孙凤英告诉记者,儿子、儿媳很孝顺,只是她闲不住,得做点事情才觉得自己还没老。

“冬天,俺就拿着卖废品的钱给孙子买热包子。夏天,俺就拿着卖废品的钱给孙子买冰棍。看着孙子大口大口地吃着,俺心里就说不出的舒坦。”

孙凤英说起这些,底气特别足。

如今,孙凤英捡废品的交通工具从小推车升级为自行车。车架两边放的是她自己编的两个筐。这下,她捡起废品来更顺手了。

看不惯糟蹋东西

王振海和刘俊芬是沧州市人,家住运河区金鼎领域小区。

老两口去年退休了。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市里的机关单位工作,已经成家。

刘俊芬小时候家里穷,跟着大人过的也是苦日子。后来,虽然条件慢慢好了,但是她勤俭持家的作风仍然未变。

有一回,老两口在楼下的垃圾桶附近,看见了一个单人沙发。沙发椅背已经烂了,扶手也断了。

刘俊芬拉着王振海,非要将沙发抬回家不可。

王振海拗不过老伴儿。俩人就将沙发运回了家。

到了家,刘俊芬开始指挥王振海对旧沙发进行改造。

王振海年轻的时候学过木匠,他把断了的扶手修好。刘俊芬用布缝了一个沙发套。

一番捣鼓,单人沙发旧貌换新颜,两人高兴极了。

后来,这个沙发被老两口送回了沧县老家,给生活在农村的亲戚使用。

两人把在垃圾桶里捡的拖布杆,制成了钩子,专门用来钩垃圾桶里的矿泉水瓶。他们还把捡来的木板、小轮子,做成了小板车。

每到周六周日,老两口开着儿子刚买的小轿车,装上一后备厢的易拉罐、瓶子、纸箱、塑料盆等废品,专门送回农村老家。

“也不知道他俩这是什么爱好,有同事跟我父母住一个小区。有的时候和同事见面,他们就会跟我提起二老在小区捡废品的事儿,真让人上火。”刘俊芬的儿子抱怨着。

因为这事儿,儿子、女儿轮番上阵劝说过,说急了就吵一顿。

“节约是美德,我们从不觉得捡废品低人一等,我们都有退休工资,就看不惯年轻人糟蹋东西。”刘俊芬说。

“地盘”之争

“我们以后就分头行动吧,一人承包一片,这样大家都比较公平。”

说话的是家住市区朝阳花园小区的方卫国。方卫国今年72岁,在市区一家工厂里做门卫。

不上夜班的时候,方卫国除了下象棋,就爱清早或者傍晚的时候捡些废品卖钱。

“这样一来,打工的工资不用动,卖废品的钱正好够零花。”方卫国说。

小区比较大,大大小小的垃圾桶几十个。有的时候,老人们也会因为捡的废品多少发生争执。

“我们小区有几个单元,垃圾桶里的饮料瓶、纸箱比较多,所以经常有去那边捡废品的人。”方卫国说。

前阵子,方卫国正在那个垃圾桶里捡着饮料瓶,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老太太走上来,一把抢过了方卫国手中的饮料瓶,并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她的“管辖区域”。

气不过的方卫国便跟她争执起来。俩人一把年纪,吵得脸红脖子粗,一会儿他们周围便围满了看热闹的人。

这时,老太太的女儿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她急得满脸通红,把自己的母亲拽回了家。

后来,方卫国才知道老太太住在这个单元楼里。平时,她在楼上随时观察,看到谁往垃圾桶里扔了废品,就赶紧下楼去捡。

站在楼下,听着楼上的母女为捡废品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在小区里捡废品的缘故,儿子已经很少带着小孙女来看望他……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2021-06-09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摄影报道 跟随儿女进城后,一些老人常在小区的垃圾桶里收集废品去卖。他们有的是想贴补家用,有的是“见不得浪费”,但却因此和儿女产生了矛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5134.html 1 “爸妈捡废品”引发的“家庭战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