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8日
第19版:19

大树刘庄纪事

■郝之亮

去年的五月,正当鱼肥水美时节,友人邀去他的老家——白洋淀边的大树刘庄村做客。酒席间,觥筹交错,行拳猜谜,不亦乐乎。我不饮酒,当他们饮至半酣,我转到屋外。只听得树丛芦苇中,苇莺和布谷叫得动人,真是杂花生树,莺啼乱飞。

时至今日,已有一载,总在回忆美好的时光。前日午后,老伴理清她单位的账务,对我言道:明天周末,咱去淀边儿看看?嗯!我答得爽快,连应数声。因为这不只为她,也是为我自已。

因为月余前,友人与我和一位党史学者,又去了他们村儿。在大堤与村夹角的小码头查看,与村中的老人座谈半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此次去大树刘庄村,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祭奠此间牺牲的两位烈士。

这是一段尘封的旧事。1942年“五一大扫荡”,冈村宁次调集重兵,对“深(县)饶(阳)武(强)安(平)”地区实行“铁壁合围”。八路军化整为零,进行转移。9月份,“新世纪剧社”小鬼队队长罗品和“火线剧社”导演路玲等17名文艺战士,按照军区的命令,由九分区护送转移冀西。经过长夜的跋涉,穿过了敌人的封锁线。9月13日,抵达大树刘庄时,队员们长舒了一口气,坐在千里堤坡上,只等过淀的船只,精神上放松了警惕。几个女队员下到淀边,洗去脸上的征尘。还说这个大脸盆真大,只有她们才能享受这人间少有的大脸盆呢。

啪!啪!啪!几声枪响,人们紧张起来。日伪自行车队沿大堤持枪快速冲了过来,罗品见此情形转身跑下大堤,和“火线剧社”的队员们迅速拉住小船,招呼人们快上船。随后,他又跑上岸,去拉导演路玲上船。

此时,敌人已冲到两人身边,并用刺刀逼住路玲,隔开罗品。一名队员趁敌人不备,钻进一个卷着的席筒儿,亲眼看见同敌人打斗的路玲被刺伤。敌人连捅路玲数刀,同时向罗品开枪射击。罗品不顾一切向水边奔去,正要跳水时中了数弹,身体摇晃了几下便倒下了,鲜血染红了淀水。

对于烈士,我们知之甚少。在百度上搜到两位烈士的资料。

路玲,女,湖南人。幼丧父母,随继母居上海。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她冲破家庭束缚,与革命青年苏路结婚。婚后与苏路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不久赴延安入鲁艺。1939年3月入党,随军转战于冀中平原,为战地服务演出。1942年9月,于白洋淀被日伪包围。奋力反抗,并怒加痛斥,遭敌刺刀刺杀,血流如注,壮烈牺牲,时年26岁。

罗品,原名娄浮凌,河南通许县人,延安鲁艺毕业,曾任“新世纪剧社”小鬼队队长,他作曲的《青年颂》《拥护中国共产党》等歌曲,在根据地广为传唱,被梁斌称为天才的音乐家。

路玲、罗品牺牲后,他们的尸体被村里的群众掩埋在小码头上。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我再不能看到雄伟的身影和可蔼的脸庞,啊!亲爱的战友……”2002年“新世纪剧社”老战友聚会。烈士生前的战友李莉(任丘籍著名诗人远千里爱人李敬忠的妹妹),当时已80多岁了,她主动担当起寻访烈士遗迹的使命。在大树刘庄村、千里堤下,她与当年的民兵游击组长王小水座谈,追忆当初烈士牺牲的场景,禁不住老泪纵横。

俯视堤下的小码头,这里没有墓碑。建国后几经清淀砌堤,当年埋葬烈士的两个小坟丘,也已荡然无存。走下堤坡,站于小码头前,遥望大淀的清水绿苇,双手捧起斟满的酒杯,高高举过头顶,缓缓洒入淀中,默默低下头去。《五月的鲜花》的旋律,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午后返程,穿过村南曲折长堤上高耸的白杨林,抵达白石碑转弯下行,见无垠的原野一派丰饶,这是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浇灌的啊!为共和国逝去的英烈们,后世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2021-06-08 ■郝之亮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5053.html 1 大树刘庄纪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