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妈,不要再给孩子穿这么多衣服了。”家住运河区阿尔卡迪亚文承苑的张晶看到母亲正给1岁多的儿子穿长袖上衣,连忙阻止。
“孩子小手挺凉了,万一感冒了咋办?”张晶的母亲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张晶一脸无奈。几乎每天早晨,母女俩都会因给孩子穿衣而发生争执。
“穿衣服”引发的母女之争
今年30岁的张晶在我市一家银行上班,张晶的爱人在医院上班。夫妻俩的孩子果果今年一周岁零两个月了。
歇完产假,张晶就把父母从盐山老家接到了沧州市区,请他们帮忙看孩子。
“我们夫妻俩工作都特别忙,天天早出晚归。多亏了老人帮我带孩子。”张晶也深知父母辛苦,但是对老人带娃的方式却不愿认同。
最主要的矛盾就在穿衣服上。
有一种冷,是姥姥姥爷觉得你冷。
现如今,天气越来越热,可果果姥姥一早晨起来还是给孩子穿上了长袖衬衣。
“妈,天热了,穿个短袖T恤就可以了。”6月1日上午,张晶看着孩子,觉得他穿的衣服又多了。
“果果穿得可不多,你摸摸,孩子的小手多凉啊。”张晶的母亲在一边说道。
“不行,穿得太多了。”张晶给果果脱下长袖衬衣换上短袖T恤。
中午下班回家,张晶无奈地看到,长袖衬衣又被穿在了果果的身上。
“哎,怎么跟他们说也不管用。”张晶叹息道。
因为给果果穿多穿少的问题,张晶和母亲已经不知道争论了多少回。
张晶主张给孩子少穿。姥姥每每看到孩子穿得少,总是不由分说地再给孩子套上一件。
“特别是冬天,老人喜欢把孩子包得像个粽子一样。”张晶无奈地说,她虽然也知道老人担心孩子感冒,才总是给孩子多穿,但越是穿得多,孩子越容易被捂出病来。
“斗争”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了,张晶说服不了母亲,母亲也不听张晶的话,两个人就在给孩子穿脱衣服之间一直进行拉锯战。
追着给孙子喂饭的奶奶
每到吃饭的时间,市区一建小区的徐玲玲家中总会发生一场因为“吃多少”引发的矛盾。
“战争”的主角就是徐玲玲、2岁的儿子多多,还有多多的奶奶。
多多耍脾气,不想吃饭。多多奶奶端着饭在后面追着喂。徐玲玲在一边看着,越看越生气,“他不想吃就不要喂他吃,什么时候饿了他自己会吃”。
多多听见妈妈批评他,脸色一变就大声哭了起来。多多一哭,奶奶也生气了,不由得抱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干什么?”
多多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虽然已经2岁了,但吃饭的时候还靠奶奶一勺一勺地喂。多多要是哪一天不想吃饭了,奶奶就在后面追着他喂。
多多一喊饿了,不管是什么时候,奶奶立刻跑到厨房给多多做饭。她认为孩子能吃是福,所以除了孩子睡觉时,其他时间都是追着喂东西,一会儿喂点水果,一会儿喂点零食。
徐玲玲一直很反感婆婆这样做。她觉得孩子让奶奶惯坏了,一直无法养成三餐按时吃饭的习惯。徐玲玲的主张就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如果今天这顿饭他不想吃,就不吃,也不要给他加餐,直到下顿饭的时候再吃。平时婆婆跑着喂他,也会让多多的肠胃不好。
“我非常感激我婆婆不辞辛苦地给我带孩子。我们的感情就像亲母女一样。”徐玲玲说,唯独因为多多吃饭问题,她心里有些不痛快。
徐玲玲就让丈夫去跟婆婆说说这个问题。“我就是这么带大你的,你这不也健健康康长大了?”婆婆很生气。
“失能”
“再这样下去,我家孩子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今年33岁的董晓晨不由地感慨。
董晓晨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5岁,二女儿今年3岁。两个孩子全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
所谓的隔辈亲,在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两个女儿虽然都上幼儿园了,但是在爷爷奶奶面前,还像一两岁的孩子一样。
在爷爷奶奶面前,她们全部“失能”——什么都不会干了。
她们只要一说渴了,水杯就立马递到手里;一说饿了,饭立马端到嘴边;一说累了,立马被抱起来……
就连小孙女不小心摔倒了,奶奶还要对着地猛踹几脚,责怪地把自己孙女磕疼了。
“其实家人凡事包办,会让孩子逐渐形成习惯,对家人产生过度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董晓晨说。
为此,董晓晨总是让两个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盛饭、刷碗,自己洗袜子,自己收拾玩具,帮助家人做简单的家务等,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奶奶总会心疼孩子,帮着她们干。
“你这么小,怎么能洗干净袜子啊?”“来,奶奶闲着没事,你去玩吧。”“等你长大了再自己干,现在你还是小孩子呢。”这些话,也成了爷爷奶奶的口头语,董晓晨每次听见,恼也不是,急也不是。
唱反调
倪伟伟的儿子壮壮今年上二年级了。
她想着今年暑假的时候,给壮壮报一个英语学习班。
“学习英语知识,巩固课堂知识。”倪伟伟把这事儿跟壮壮说了。
听到妈妈要给自己报学习班,壮壮不高兴了,低下头不说话。
看到壮壮不乐意,没等壮壮开口,在一旁的姥爷坐不住了。“现在孩子上着围棋班、画画班,已经够累的了,哪有时间上英语学习班啊。”
听到姥爷这么说,一开始还不说话的壮壮,在一旁啜泣起来。
倪伟伟立刻把父亲叫到一边。“爸,我跟你说过好几次了,能不能我跟孩子说啥的时候,不要在一旁唱反调?”倪伟伟说。
倪伟伟认为,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家庭成员要保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观点,那样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对错。如果教育理念无法达到一致,也必须遵循科学的育儿方法。
但是,因教育孩子这些事儿产生的分歧,在她家中表现在方方面面。
在日常生活中,姥爷经常把“你好棒”“你太聪明了”挂在嘴边上,不允许倪伟伟批评孩子一句。
倪伟伟觉得这种过度夸奖,会让孩子形成骄傲、过度自满心理。
但倪伟伟无奈的是,家中这种“唱反调”的“戏码”总会上演。
有了分歧怎么办
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在育儿问题上,两代人产生教育分歧甚至家庭矛盾的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两代人的育孩矛盾如何缓解?记者采访了沧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于丽丽。她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首先,年轻人要多体谅老人的辛苦。
不少老人离开老家放弃晚年生活,帮子女带孩子,本身就很辛苦。作为子女,平时要多体谅父母,多看到老人辛苦的一面。
其次,两代人不要当面发生冲突。
两代人遇到育儿冲突时,子女不要当面说破,可以等人少并且气氛比较轻松的时候,跟老人委婉地说。
再次,子女对老人要时不时地表示关心。
节假日或者老人生日,作为子女可以送一些小礼物,比如衣服或者老人感兴趣的东西,投其所好,让老人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最后,借“力”发力,让孩子自己说。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让孩子表达”的重要性。
今年3岁的牛牛有晚上吃东西的习惯,每到临睡前就喊饿。奶奶总是顺从孙子的要求,给拿各种吃的。
牛牛的妈妈张敏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就问牛牛:“牛牛,你想不想长高啊?”牛牛回答说:“我希望长高个子,将来成为一名运动员。”
张敏继续说道:“如果你想长高个子,晚上睡觉前就不能吃东西了,因为晚上胃要休息,如果它休息不好,就会影响你长高个儿。”
隔天晚上奶奶再问牛牛想不想吃面包的时候,牛牛跟奶奶说:“晚上不能吃东西,胃需要休息,要不然我就长不了大个子了。”
老人最听孩子的,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坏习惯自然而然就改正了。
虽然,子女有时候和老人在育儿方面会有些冲突,但在爱孩子这一点上,大家是完全一致的。
于丽丽提醒年轻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家中帮你带孩子的老人,理解和尊重,才是表达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