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3日
第10版:10

认清非法社会组织的真面目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近日,民政部等部门依法关停了12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其新媒体账号。民政部门提醒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或者参与其活动时,务必注意核查其身份。

(据6月2日《沧州晚报》2版)

被取缔的非法社会组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响当当”的“国字号”,又有装“官”样、傍机构的蒙人协会,普通老百姓很难进行甄别和查询。

长期以来,这些非法社会组织浑水摸鱼,以假乱真,招摇撞骗,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纵观这些非法社会组织,它们蒙蔽公众、诈骗钱财的套路主要有几种:

一是扯大旗做虎皮。截至目前,在民政部公布的数批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中,绝大多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称号。“中国国学院大学”“中国保健营养理事会”“中华诵读联合会”……“名头”一个比一个吓人,一个比一个“高大上”。

二是装“官”样蒙公众。这些非法社会组织,除了以“协会”“基金会”等传统名称自诩外,还经常变身“委员会”“发展局”“中心”等机构。这些名称,有的类似政府机关,有的很像事业单位,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官方”的感觉,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上当。

比如非法社会组织“全国卫生人才专业技术委员会”,他们声称自己登记在民政部,虚构下设“全国卫生人才专业技术考试中心”“全国卫生人才专家评审组”等组织,打着“十足的官腔”做敛财文章。

此外,还有一些非法社会组织盯上了“热点”市场,以评奖、比赛、考试等进行诈骗。

比如“早幼教公社”盯上了早幼教市场的火热,通过举办“全国托育十大模范标兵”等荣誉奖项评选,达到敛财目的。“养老”“养生”“健康”“艺术特长”等领域,成了非法社会组织活跃的“重灾区”。

非法社会组织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捞钱。不管是组织活动,还是吸收会员,不管是考试评级,还是比赛颁奖,他们都是为了敛钱。骗子再怎样伪装,最终会在敛钱时露出真面目。所有以“广告费”“赞助”“入会”“返利”等名目收取钱财的,公众当慎之又慎。

为此,在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希望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擦亮眼睛,不要被非法组织“高大上”的外衣所迷惑,通过官方网站进行核实,以免上当受骗。

2021-06-03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4628.html 1 认清非法社会组织的真面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