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3日
第08版:08

万姐火锅:温润的麻辣更有滋味

◆本报记者 张嘉慧 摄影报道

香喷喷的火锅鸡即将出锅

每到饭点,水月寺大街就会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火锅鸡店总能让你收获舌尖上的满足。

火锅鸡的香味已经在水月寺街上飘荡了20余年。高楼拔起,人流聚散,万姐火锅店却始终静静地扎在水月寺街旁,以愈久愈浓的老味道守候着四方食客。

老店老味道

小院空地上的桌椅挨挨挤挤,一打火,桌上的小气炉子倏地燃起,随着锅中开始咕嘟冒泡,火锅鸡特有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食客们喧喧嚷嚷,吃得热火朝天。不知有多少沧州人,对火锅鸡最早的印象与万姐火锅有关。

转眼二十余载,桌椅早就搬进了亮堂的室内,气炉也早已换成了电磁炉,但在水月寺街的老地方,万姐火锅的味道一如既往地令人着迷。

火锅,追求的是将五湖四海融于一炉的丰饶热闹,而到了火锅鸡这里,则独独钟情于鸡肉的鲜嫩。铺满鸡肉的锅子上桌加热,热气蒸腾间,鸡肉的香味直往食客们的鼻腔里钻,这时再不动筷,只怕锅中的鸡肉都要被同伴们截获一空。醋与蒜泥组成的蘸料,同火锅鸡是绝配,但在“万姐”吃火锅鸡,可不能急着蘸料,不尝尝锅中原汁原味的鸡肉绝对是个损失。鸡肉一入口,舌尖便被醇厚的鲜美萦绕住,嚼起来既软烂又紧实,很快,麻辣的味道穿透鲜嫩的肉质纤维释放出来,轻轻的麻、微微的辣,并不刺激,却让味蕾顷刻间兴奋起来。谁说火锅鸡只是一味的辛辣,这种浓厚的鲜美与温润的麻辣更有内涵,更有滋味。

当然,更经典的是醋蒜蘸料。甜醋的酸味绵厚,蒜的辛辣粗野,两相调和,将酸、辣、甜的滋味融合得当。原本就极入味的鸡肉在醋蒜料中滚过一遭,周身都沾染上别样的风味。要吃鸡肉,醋香先声夺人,蒜香紧随其后,待这浓烈的滋味在嘴中出尽风头之后,才是鸡肉的鲜美与温和的辣意。五味中最开胃的莫过于酸和辣,有这蘸料加持,就是你有减肥的心,也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吃个过瘾。

吃火锅鸡不能只盯着肉下手,有时蔬菜反而更加入味。圆白菜、油麦菜、豆皮、土豆……各种素菜一一下锅,沐浴在热气腾腾的红汤中,自顾自地吸收着锅中醇厚的味道。言语间,素菜被烫熟,一筷子夹起来,还挂着淋漓的汤汁,在醋蒜料中一蘸,入口,酸辣辛麻的滋味较之鸡肉更甚。这时,来一口现烤的烧饼,酥脆暄软,或是泡汤的大饼,筋道有味,随着火锅鸡蒸腾起来的脾胃便渐渐安稳下来。

黄焖的魅力

火锅鸡最早出现在沧州时,是纯粹的麻辣口味,好吃归好吃,但不少人在吃的时候还专门要一碗清水,将锅中的鸡肉在清水中涮一下,随着麻辣的滋味褪去的还有鸡肉的鲜美。调料味太重,包括老人、小孩在内的很多人吃不了,这可怎么办呢?

万姐火锅店的老板袁军也琢磨起来,1998年,万姐火锅开业,主打的就是黄焖口味。“这黄焖的口味既保留了火锅鸡麻辣的特色,又突出了鸡肉的香味。”袁军将原本的配料方子进行了改良,辣味的调料减少,并从主角退为了配角,其职责就是烘托出鸡肉本身的鲜美。微麻微辣的口味让火锅鸡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有的食客甚至说,是黄焖鸡真正让火锅鸡火了起来。

不变中求变

早些年,水月寺街上的万姐火锅老店,是袁军的母亲在守着,对于做火锅鸡,她固执地坚持着老传统。在选材上,一只鸡的重量必须控制在3斤半到4斤之间,鸡太大了,肉质就发柴,鸡太小了,肉又不够饱满;一扇排骨要重9斤到10斤,太小的不香,太大的不嫩。蘸料中用的蒜末,不能图省事用机器搅碎,一定要用又大又沉的蒜罐子砸,这样蒜香味才更浓烈。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深深地影响着袁军和店里的员工们。

万姐火锅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优化。麻椒、辣椒、豆瓣酱是火锅鸡底料必备的三大主料,而具体的配比则是各家的“机密”。万姐火锅有专门的底料加工厂,对不同口味的底料能做到分批量产。现在店里用的底料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一是要根据顾客们的口味适时调整,二是要不断寻找更好的原材料。”袁军说,只用一种麻椒和辣椒,做出来的香味不够浓郁,只有将不同产地的麻椒、辣椒按不同的比例进行调配,才能得到更好的麻辣香味。

二十余载的时间,无数次的沸腾,万姐火锅以始终火热的初心,带给食客们历久弥新的味蕾享受。

2021-06-03 ◆本报记者 张嘉慧 摄影报道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4623.html 1 万姐火锅:温润的麻辣更有滋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