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1日
第12版:12

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医生忙于论文 临床败给科研

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达不到“科研”要求

就被“晾”

今年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他不仅白天要完成手术,晚上还有急诊手术;他曾经60小时不眠不休,承受着心理、生理的沉重考验。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这么勤奋,未来的前途一定是职称晋级、职级晋升,逐步走上业务领军岗位……但没想到他竟然连转正都成了问题——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陈医生说,他所在的医院还有多位和他有一样境遇的医生。

记者曾经看到,陈医生只要一有闲暇,就开始写论文。

“这还不够,我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陈医生说,为此他们这批人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眼下,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这些医生被“晾”起来后,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超级医院”,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

一些医生说,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进实验室比在临床工作轻松,收入也不低,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各种排行榜兴起

医院被裹挟前行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些年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

“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

于是,能够跻身排行榜“十强”“五十强”或“百强”,成为许多医院的梦想。一旦达成目标,医院会邀请媒体进行报道,也会进行庆祝。一旦落榜或者排名下跌,医院负责人不高兴,中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医院特设的“评价办”负责人压力山大。

有的排行榜推出之初,一些传统大医院还不太在意。但几年下来发现,一些“地位”本来略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突然在排行榜上强势崛起,又惊又怕之余,只好也加入“打榜”战团;还有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实力平平的医院,经过奋力“打榜”,取得了与一些“百年老院”同榜的地位,这让不少医院从这种“逆袭”中看到机会,也加入角逐……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医院排行榜公布的评价办法,主要考量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次评审之前,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寻求“指点”“提点”,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

“有些排行榜,很大部分权重就是看科研成果,比如医院发了多少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有多少项国家科研项目。”北京一位医疗专家告诉记者。于是,在专家评审环节“做功课”的同时,不少医院大抓“科研”,不惜重金甚至举债购买贵重仪器设备,甚至专门为“打榜”大兴土木造“科研大楼”。

医界呼唤

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不关心这个医生发了多少篇论文,我只关心他能不能给我做好手术。”有患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院排名是不是合理,要看这个排名能不能激发医生对提高医术的追求,引导医院和医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一些医生直言,临床和科研应平衡发展。希望有关部门制定更完善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医疗职称与教学职称分离,科研指标的要求可用于教学职称(副教授、教授)评价,医疗职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可按医疗工作指标来评价。对医师同时有教学职称的,在待遇上体现差别。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建议,给教学医院年轻医生一年到二年全职科研培训时间,让其主要做疾病导向的临床医学研究,适当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室的基础医学研究。

湖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李爱勤说,科研是建立在临床之上的临床总结与提高,大型三甲医院要适时适度开展科研,但在年轻医生的评价上不能唯科研一概而论。一位资深医生认为,不能唯科研至上,忽略临床和病人,甚至因为科研成果欠缺就对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搞“末位淘汰”“一票否决”。

据《半月谈》

2021-06-01 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956.html 1 医生忙于论文 临床败给科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