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两小时,可以领到背心、耳塞、纸巾、鸡蛋……一些老人乐此不疲,可听课只是“诱饵”,他们最终被忽悠购买了“功能强大的产品”。这些老年人可能最终都不知道,自己落入了“养生课”陷阱。
(据5月25日《沧州晚报》5版)
听“养生课”领赠品,在许多地方大行其道。组织者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治疗疾病的心理,以听课赠礼品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参与,然后对他们进行洗脑宣传,推销高价保健品、保健仪器。一些老年人一步步落入彀中,最终上当受骗。
保健品本质是一种食品,并不具备治病的功效,一些保健仪器更不具备治病的功能。一些销售人员为了欺骗老年人,将其吹嘘成可包治百病的“神药”“神物”。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神药”“神物”不仅不能治病,还会让老年人遭受金钱上的损失,甚至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保健品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的,一些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服用后有可能对自身病情带来很大影响。还有一些老年人“不信医院信‘神药’”,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结果延误了治病时机,使病情加重。
如何填上“养生课”陷阱,让老年人避免上当受骗?不妨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防范各种“忽悠”。一些老年人对保健品了解不全面,对科学和伪科学分辨不清,无法识破销售者的伎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正确的健康理念,讲解销售者的惯用套路和伎俩,提高老年人防“忽悠”的能力。
第二,提倡亲情陪伴,不给“大忽悠”以可乘之机。一些销售者大打“亲情牌”,对老年人嘘寒问暖,甚至称老年人客户为爸爸妈妈。这给了一些独居或丧偶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也让他们不知不觉落入圈套。因此,作为儿女,应该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保健品不是治病良药,儿女的陪伴才是最好的“良方”。
第三,加大打击力度,保护老年人权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规销售人员的处罚,规范市场销售行为,强化监督。对于以各种伎俩“坑老”的不法行为,应及时发现,迅速打击,不给保健品虚假宣传以生存的空间。
第四,各方齐发力,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尤为重要。
我们应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增加老年人健康服务供给,完善社区医院老年人服务功能,建立老年人健康数据平台,政府、社会、家庭等共同努力,更好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到了满足,“大忽悠”就没有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