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火灾事故的新闻中,经常会有一句“火灾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对于大多数人,这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于吴涛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工作现场很危险
大火过后只留下一片废墟,如何还原火灾真相?如何在凌乱的废墟中找出蛛丝马迹,让它们“开口说话”?吴涛干的就是这份工作。
今年38岁的吴涛,是市消防救援支队法治与社会消防工作科科长。
2006年大学毕业后,吴涛进入我市消防部门,2008年正式从事火灾调查工作。
经常面对的火灾现场是什么样的?他回答说:“什么样的都有。”有可能是一辆被烧毁的车,或者是一栋起火的建筑,但它们也有共同特点:“大部分火场内部都是面目全非,甚至是一片废墟。”
危险在哪儿?首先,现场会有很大的烟尘。在一般的火灾当中,大多数遇难者都是受高温烟尘影响窒息死亡。其次,火灾现场经常有燃烧的房顶构筑物或者装饰物,这些燃烧的物品有时候会掉落,危险性不言而喻。
火灾调查要及时
火灾调查,有一个原则,就是及时。只要火灾一发生,火调人员就会到达现场,和救援人员同步开展工作。
最近这些年,科技越来越发达,火调人员到达现场之后,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还原”事故发生时的场景。
同步进行的,还有传统的走访、询问等调查方式。如果有非常明显的过失引发火灾的证据,比如电焊、切割等施工作业引起的火灾,消防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联合警方控制肇事者。
此外,消防人员还会在第一时间询问现场当事人,了解火场情况。“这些工作都是越早开展越好,越早就越接近事实真相。”这是因为现场人员在惊魂未定的状态下,说出的话是最趋于真实的。
寻找纵火者
吴涛介绍,沧县曾经发生过一起火灾:停留在一个村庄附近空地上的一辆油罐车突然在晚上起火。而在此之前,这辆车已经在该处停了好几天,并未发生异常。
接警之后,吴涛一边往现场赶,心里一边嘀咕:如果油罐车的电瓶闸已经断开,而且车内没有容易自燃的物质,那自燃的可能性很小,而人为放火的可能性很大。
吴涛到了现场一看,车辆的电瓶闸确实已经断开了。随后,他们又在车底下发现了玉米秸秆的灰烬。而且,灰烬的形状显示,秸秆燃烧前有捆扎堆放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人为纵火。
吴涛又让人在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庄稼地里去寻找脚印。
为什么找脚印?因为吴涛观察,事发地点旁边的那条土路,是进出村的必经之路。如果是村里人放火的话,他沿着道路回村,很可能被从村里迎面而来的村民遇上。因此,纵火者不会沿着正常的道路回村,很可能绕行周边的庄稼地。
不出所料,没过10分钟,调查人员发现一串脚印从事发地点穿越庄稼地,直接通向村子。“脚尖朝着村子,脚后跟朝着起火的车。”而且,消防人员还在附近找到了多半瓶汽油。
根据吴涛等人提供的线索,警方很快找到了嫌疑人。
“现场的种种迹象,都有可能反映当事人的状况。火灾现场不会‘说谎’,但是你得找到隐藏着的证据。火灾调查最终的要求就是:必须经得起检验。”吴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