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9日
第03版:03

近年来,水晶泥、起泡胶、“假水”等玩具深受孩子喜爱。你知道吗?一些外表鲜艳的软泥玩具中硼砂含量超标——

孩子的“解压神器”暗藏危险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前段时间,6岁的小雨玩了一款名为“假水”的玩具后,胳膊上起了许多红疙瘩。近年来,“假水”及与其类似的水晶泥、起泡胶等软泥玩具受到不少孩子欢迎。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类玩具质量差参不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迷上玩“假水”

女童身上起疙瘩

前段时间,市民杨女士6岁的女儿小雨到朋友家玩时,发现朋友家里有几瓶像水一样的漂亮玩具,叫“假水”。

“假水”乍一看就像一款小瓶饮料。它的外包装酷似缩小版的饮料瓶(图一),里面盛放的液体像水一样可以流动,颜色像果汁一样鲜艳。“假水”质感软黏,可随意变换形状,可分裂或融合。

小雨一下子就喜欢上玩“假水”。杨女士在商场给小雨买了几瓶。结果,小雨回家玩了一会儿,胳膊上就起了一片片红疙瘩。杨女士带小雨到医院检查。医生表示,小雨这是过敏了,至于具体原因,需要查过敏原后才能得知。

回家后,杨女士对女儿衣食起居格外留意。她发现,小雨每次玩完“假水”,胳膊上就会起红疙瘩。如果不玩,女儿的胳膊就没事。杨女士赶紧扔掉了家里的“假水”,不让小雨再接触。果然,小雨之后没再出现过敏反应。

“我在网上查过,一些‘假水’中会添加不少硼砂,儿童接触这种化学物质容易过敏。虽然不知道小雨的过敏是不是硼砂引起的,但我不敢让她再玩了。”杨女士说。

玩法五花八门

“软泥”受孩子欢迎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假水”类似的还有水晶泥、起泡胶等软泥玩具。这类玩具均可以随意揉捏,因此有了“解压神器”的称号。

记者走访市区迎宾路小学、朝阳小学、水月寺小学、新华小学等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小卖部和市区一些商场发现,不少地方在售卖水晶泥、起泡胶、“假水”等。

这些玩具以小包装居多,价格从1元到10元不等,多数包装上还写着“不可食用”“3岁以上可玩”等字样。记者注意到,部分玩具的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的信息。

“这种玩具拿在手里来回捏来回甩,越玩越大,还能做出一个大泡泡。”一名前来购买起泡胶的小学生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都玩过起泡胶。

另一名小学生说,她平时喜欢在网上看视频,发现不少视频博主都会录制制作、玩水晶泥的视频。这些软泥玩具不仅好玩,还能自己动手制作。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市民崔女士说,孩子学校的老师明确说过,不让孩子买这些玩具。本着为孩子健康考虑,她从不让孩子玩起泡胶和“假水”。

市民张女士说,她给女儿买过不少起泡胶、“假水”、水晶泥、超轻黏土等软泥玩具(图二)。她发现有些玩具不沾手,也不沾衣服,有些玩具沾在身上、衣服上后弄不掉,质量参差不齐。女儿每次玩完这类玩具后,张女士都会嘱咐她好好洗手。

采访中,记者向一家文具店店员询问起泡胶是否含有毒物质。店员表示,起泡胶的具体成分她不太清楚,不过,他们都是从正规渠道进货的。“太小的孩子不建议玩,可能会不小心吃下去。玩完后要提醒孩子洗手。”店员说。

一些玩具硼砂超标

家长购买要谨慎

前不久,有专业机构对在市场上随机购买的9款14批次“假水”玩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玩具全部含有超过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砂,其中硼砂含量最多的超标6倍。

据悉,硼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此外,硼砂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对于水晶泥、起泡胶、“假水”等玩具来说,硼砂能够改变水样物质的流动性,具有很好的保水效果,可以满足这类玩具需要的液体延展效果。为了让这类玩具的延展性更强,手感更佳,一些生产者会在玩具中加入大量硼砂。

不过,硼砂具有毒性。成人中毒剂量为1克至3克,15克至20克为致死量;儿童误食5克即可致死,而婴儿误食2克至3克即可致死。如果误食硼砂,人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休克昏迷。直接接触过量的硼砂也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硼砂还可经破损皮肤吸收,在人体内累积,造成慢性中毒。

据了解,根据欧盟玩具标准规定,液体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迁移量不能超过每千克300毫克。我国玩具标准没有对硼元素进行限量要求,而2020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消费品中重点化学物质使用控制指南》建议液体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迁移量要小于每千克300毫克,但是这个标准并不具备强制性。

专家建议,家长一定要谨慎购买水晶泥、起泡胶、“假水”等软泥玩具,要通过正规渠道选购此类商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家长购买此类玩具时,要注意标志和安全警示,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另外,儿童应在家长看护下玩耍。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玩耍后及时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2021-05-29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近年来,水晶泥、起泡胶、“假水”等玩具深受孩子喜爱。你知道吗?一些外表鲜艳的软泥玩具中硼砂含量超标——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780.html 1 孩子的“解压神器”暗藏危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