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的父亲是一位憨厚老实的化肥厂工人。他的上班地点距离我家有30公里,父亲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他的代步工具。父亲和它形影不离,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它的“残骸”。
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是整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听母亲说,那时候,父亲每月要给奶奶5元钱,用于抚养尚未成年的三个弟弟。那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15元。后来,有了我们三姊妹,父亲的压力就更大了。那时,交通很不便,他每天只能步行背红薯上班。那时的父亲,多么希望有一辆代步的自行车哟!
弟弟出世那年,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下狠心,倾其所有,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这车便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了车的帮助,父亲用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对家的照顾自然就多了。村里车少,每次一听到车铃响,我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会兴冲冲地跑到门外迎接。
父亲对他的车呵护有加,每次回家,总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上油保养。周末,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们的练车工具,姐姐、弟弟和我轮流学车,父亲紧跟在车后,掌握车的平衡。为了让我们学会骑车,父亲不得不忍痛任由我们用车。在反复摔跤之后,我们都会骑车了,但车也“衰老”了许多。
父亲对自行车虽早已驾轻就熟,但也摔过两次跟头。一次是舅舅家缺少口粮,父亲便把他节省下来的粮食送到几十里外的舅舅家去。在经过铁路时,车翻了,粮食和车都压在他身上。父亲的肌肉受了伤,痛了好久。还有一次,父亲退休后回单位领退休金,下坡时,刹车失灵,坡度又陡,父亲像杂技演员一样飞出好几米远,车也被摔得粉身碎骨。休养半年后,父亲还想把车修好,继续用,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他才依依不舍地把车的所有零部件包好,放在柜子里,时常拿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