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7日
第10版:10

疏堵结合除隐患

本报评论员 孙崇旺

5月10日,在成都一小区内,一辆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燃爆,致5人受伤。去年8月,广西南宁一女子推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后,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

为防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沧州一些小区装上了电梯阻车器。但是,防范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仅仅靠“堵”这一招是难以奏效的,还应该有“疏”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给人们提供足够充足的充电设施,才是解决这一安全隐患的终极手段。

沧州一些高层住宅小区没有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一些新建小区即便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充电设施也大大不足。笔者居住的小区,两年前刚刚交付使用,楼下就有车棚和充电设施。小区目前的入住率也就50%左右,可到了晚上,笔者想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不是充电插头全都被占着,就是空插座前没有空车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居民就选择让电动自行车“坐”电梯上楼充电去。

沧州一些老旧小区,人们只能靠“飞线充电”,这样的安全隐患不比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小。

有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大约每4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这么庞大的电动自行车拥有量,需要科学地解决充电问题。

另外,人们之所以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带回家充电,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充电的价格。比如,在家给电瓶充满电,花费约0.5元。同等条件下,在外面充电,大约花费2元。电动自行车三天两头需要充电,为了省钱,许多人会选择回家充电。

防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需要疏堵结合。只有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的充电设施,且价格合理,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人车同梯、人车同屋等现象屡禁不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最近,沧州部分小区运用高科技手段,禁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

(据5月25日《沧州晚报》4版)

2021-05-27 本报评论员 孙崇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629.html 1 疏堵结合除隐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