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泪别科学家袁隆平。
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科学家”。
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湘雅医院门口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人。有人在医院门口立起三束水稻,纪念这位科学家的功业;有人举着纸牌,写着“我们会好好吃饭的,不浪费粮食”;人们一路追随灵车,边跑边大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路边的汽车绵延数百米,集体鸣笛向这位科学家致敬……尽管袁老遗愿丧事从简,不安排群众悼念,但到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献花的队伍排了好几公里——悼念者甚至买光了长沙的菊花。
一对9岁的兄妹,带着彩笔画,站在明阳山殡仪馆前的队伍里。画上画着哥哥敬礼的样子,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位快递小哥,放下了乌鲁木齐、天津等地网友购买的鲜花,自己也朝着殡仪馆深深鞠了一躬……在袁隆平家门口、办公室楼下,在他家乡九江德安的隆平广场,在全国各地农学院的雕塑前……同样摆满了鲜花、拥满了前来缅怀的人们。
他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和尊敬?
因为他把功勋写在了大地上,他用毕生的心血,创造“一稻济天下,万户粮仓足”的功业。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曾在稻田里拿着放大镜,弯着腰,翻检14000多个稻穗,从中寻找出了6株雄性不育株。他到9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在研究“海水稻高产”问题。直到今年3月份,他仍在海南为水稻育种工作操劳……
他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帮助数个国家的人民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他那些闪光的、勇攀高峰的经历,早已被印在了教科书里。他扎根大地的故事,人们口口相传。他的人生追求、理想、梦境,皆与水稻息息相关。他说:“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曾在演讲中描述自己做过的一个梦:“我梦见我的试验田,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我把它叫做‘禾下乘凉梦’”。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更是“让国人吃饱饭的伟大科学家”。他事业有成功勋卓著,但他的脚从未离开过大地,他说,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他带研究生时,总会提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他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他站在一望无际、金黄色稻田的画面,定格了他朴实而丰硕的一生。
但是他从未止步,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研究,一直在攀登……
他离去了,但他把稻香永远留在了人间,把怀念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看看人们的留言吧:
人寿有尽时,宇宙无穷已。今日饱食者,长此忆袁公。
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万里稻浪谷飘香,威名赫赫世无双。
哀思绵绵无尽处,回首云低稻花香……
此时此刻,笔者亦有千言万语,亦无法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且用一句话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我们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每一处风吹稻田,都是他灵魂的回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国之功勋,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