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男童进了女厕所,正好被一位女童看见。男童妈妈将这件事发在网上,因此引发了一场“口水战”。男童的妈妈因为一直袒护自家孩子,所以被网友们称为“太子妈”。
5月11日中午,32岁的王玲从网上看到这则“太子妈”新闻时,正好是在单位的午休时间。
王玲把这事一说,就像拉响了妈妈们的紧急集合铃一样,几个当了妈妈的同事都凑过来,说起各自的经历。
王玲这才明白,带孩子在公共场合上厕所,可能是所有妈妈或者说是男童妈妈们都有过的尴尬经历。
给儿子带眼罩进女厕所
王玲是市区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妈妈,有一个7岁的儿子。
看到“太子妈”这则新闻时,王玲庆幸自己家孩子已经大了,可以独立去厕所,同时,她也想到了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带孩子在公共场所上厕所的事。
在儿子两岁以前,王玲只要带孩子出去,基本上就会给孩子穿纸尿裤,所以基本不存在带孩子去公共厕所的问题。
但到儿子两岁以后,这些烦恼就来了。
王玲受过高等教育,她知道孩子到一定年龄就有了性别意识,也觉得带男孩子去女厕这件事比较别扭,但现实又让她没得选择。
王玲记得第一次带儿子去女厕时,是儿子两岁半的时候。
那次王玲带着婆婆和儿子在商场里吃饭,吃到一半,孩子闹着要去厕所。
怕孩子憋不住尿,王玲赶紧抱起孩子往厕所跑,可跑到商场厕所洗手的地方,王玲愣了一下。
她本能反应是带孩子去女厕所,但怕被人说;可如果带孩子去男厕所,她更觉得不合适。
无奈之下,王玲抱着孩子进了女厕所。从进女厕所大门,到抱着孩子走到最近的坑位,关上坑位的门,短短十几秒时间,王玲觉得太漫长了。
这十几秒时间里,她觉得背后有好多双眼睛在质疑她,这让她觉得很慌乱。
直到抱着孩子出了女厕,来到洗手池边洗手,王玲才长舒了一口气。
从那一次开始,王玲长了记性,再去外边吃饭,只要孩子爸爸有时间,都带着孩子爸爸。
如果孩子爸爸实在没时间,王玲会选择给孩子带个眼罩。孩子再要上厕所,王玲带着他去女厕的时候,会给孩子戴上眼罩,算是对厕所里女同志的一种尊重,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中班,能独立上厕所了,王玲才戒掉了这个习惯。
说到这时,王玲说,感觉那会儿自己的做法很奇葩,可奇葩归奇葩,但这个问题总算找到了解决方法。
门口缝隙下的“空间”
张悦却觉得,王玲的做法是比较妥帖的,至少她能让孩子有性别意识,也算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张悦今年26岁,未婚,在市区一家商场做售货员。
这些年,她没少遇到过家长带男孩子进女厕的情况。
对于一两岁的男童,张悦不会说啥,但遇到五六岁的男孩子,还被家长带着进女厕,她觉得让人很不舒服。
有一次,张悦看见一位顾客带着一名6岁左右的男孩进女厕,就说了一句:“孩子都这么大了,别带进女厕了。”
可换来的却是孩子妈妈强烈的反感,“他还是个孩子,再说了,每个蹲坑前都有门,别太小题大做了。”男童妈妈不悦地说道。
对于这样的家长,张悦觉得很无语。
张悦说,虽说现在好多商场的厕所每个蹲坑都有了门,可男孩子进女厕,还是很不妥的。
张悦有一次遇到过一位妈妈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进女厕,那次经历让她很不爽。
这位妈妈让两个孩子在厕所里等着,妈妈关门上厕所。
张悦冲完厕所开门的时候,正好看到两个孩子蹲在地上,透过厕所门下的空隙向里张望。
张悦说,那一刻,自己的心里极度不适,可对方是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她也不能冲着两个孩子发火。
孩子妈妈出来的时候,看到孩子的行为,及时纠正孩子,说那样不对,厕所门后是别人的隐私。
张悦觉得,两个孩子或许只是出于好奇,并没有任何恶意;孩子妈妈或许也没想到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
但不管怎么说,男童进女厕,真的令其他人很不方便。
厕所外的等待,也是一种煎熬
杨晓棠说到这个话题,总觉得有种解脱感,也有种煎熬感。
杨晓棠家住市区禧福荷塘小区,她的儿子今年4岁多了,之前带孩子上女厕的尴尬,她也遇到过。
从去年上幼儿园开始,杨晓棠就刻意地训练儿子独立如厕。
到现在,即便是在商场里的公共厕所,儿子也能自己独立去男厕所小便了。
每次儿子在商场里要小便时,杨晓棠都会问一句:“自己去男厕,行吗?”
孩子也总是自信满满地回答:“没问题。”
杨晓棠便会带着孩子来到男厕门口,自己在外边独自等待。
孩子上个厕所,不过几十秒的时间,可这几十秒,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可谓是度秒如年。
杨晓棠说,每到这个时候,自己就像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她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在厕所里遇到坏人,也会担心孩子被别人拐走,甚至她会想象出电视里拐卖儿童的情节:人贩子在厕所里有个密道,通过密道将孩子带走。
杨晓棠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孩子去男厕时,紧随其后进去一个身材比较魁梧、留着胡子的男子。
杨晓棠心里的警戒线立刻拉起来了,她就直直地盯着男厕门口的门帘,盼望着儿子快点出来。
十来秒时间过去了,杨晓棠没看见孩子出来,她就冲着男厕喊孩子的名字,可当一声呼喊没得到回应,杨晓棠就慌了。
她请正要进男厕的一位男士帮忙去看看,孩子有没有在里面。
正和这位男士说话的时候,孩子从厕所跑出来了,那一刻,杨晓棠的心才算是落地了。
杨晓棠说,熬过带儿子去女厕的尴尬,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妈妈来说,厕所外的等待,也是一种煎熬。
“亲子厕所”或能化解这些尴尬
对于带男童去女厕这个问题,一部分妈妈觉得孩子还小,无所谓;也有一些妈妈和王玲、杨晓棠的想法一样,知道这样不妥,但却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记者了解到,儿童3到4岁就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这一时期即“性自认期”,已能分辨周围人的性别。
因此,带3岁以上的男童进入带有极高私密性的女性公共空间,从性别意识教育来看,确实有不妥之处。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北京、南宁、苏州等一些城市,都设置了“亲子厕所”。
所谓“亲子厕所”,就是厕所里有大小两个坐便器,孩子进去上厕所,家长就可以进去陪着。
这样,既保护了别人的隐私,也免去了家长在厕所外等待的煎熬。
记者走访发现,市区还鲜有这样的厕所。
王玲说,如果市区真有这样的厕所,那就太好了,带男童进女厕这样的尴尬就能很大程度地化解。
杨晓棠觉得,带男童进女厕,这基本上是每个男孩妈妈都遇到过的尴尬,她希望能有这样的“亲子厕所”在本地落地、开花。
杨晓棠说,与高楼大厦相比,厕所在一座城市里可能并不起眼,但它却绝非小事,除了给市民提供方便外,往大里说,还可反映城市文明水平和人文素质。
如果商家也能设置一些迷你型的儿童厕所,相信可以解决不少“妈妈顾客”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