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2日
第10版:10

01

律师为什么

不叫法师?

同样是从事法律工作,为什么法官叫法官,律师就不能叫法师呢?

事实上,古代的法师和律师都是宗教用语。在佛教中,律师是指知佛法所作,善于解说的人;而法师则是一个学位,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因为法师的要求更高,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更为慎重。各朝各代的名僧几乎都被尊称为法师。例如我们熟悉的玄奘,就因精通经律论三藏而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另外,法师这个称谓的神圣感已经在大众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强行给法师注入新的含义,一来不利于接受,容易有歧义;二来,将授予出家僧人的称号给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使用,总觉得有些不合适。

我国古代诉讼制度发展滞后,只出现类似的讼师群体,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律师制度是在晚清。

02

这里的人吃土?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语叫“吃土”,其实在山西武乡,存在一种被“土”加工过的食物:武乡炒指。

武乡炒指一般是用黄米面、玉米面、白面和在一起,像擀面条一样被擀开,切成手指状。炒制的工艺十分奇特,铁锅中加热的介质是土。黄土经研磨和过筛,手感和白面似的丝滑细腻,进锅加热。

炒指用的土特别讲究,地下土不行,需选择地上土,经过太阳暴晒的含有矿物质的土才行。

随着温度的增高,锅里的黄土会像油开锅一样翻滚沸腾。这时把擀好的炒指加入锅里,在黄土的加热下,脱水、干脆、变熟,出锅后用筛子筛掉浮土,便可以食用。

吃炒指免不了吃进些黄土,土是干净的,没毒没细菌。炒指对消化系统有好处,对溃疡和肠胃不适也能起到好作用,对水土不服更能产生疗效。

03

屋子里的灰尘

都是哪儿来的?

明明每次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什么隔了一阵还是会有灰尘呢?

这些灰尘的来源各不相同。其实屋内的灰尘,有大约60%都来自户外。它们多是通过窗户吹进来的灰尘、土壤甚至植物的花粉等。平常在空气中这些小微粒我们不太能注意到,它们顺着空气漂浮进屋子,时间久了落下来就会形成薄薄的灰尘。因此,如果不怎么开窗户,灰尘会少很多。

不过,即便关上窗户,只要房间里有东西,依然会有灰尘的存在。有人的房间会比没人的房间更容易积攒灰尘,因为一部分的灰尘来自人体,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身体上脱落的皮屑。我们的衣服也会带入很多在外面接触的灰尘;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家具,比如地毯、床铺等织物上脱落的纤维。

据《科普中国》

为啥你总觉得

镜头下的自己没有镜子里 ?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想必不少人都外出游玩了一番。旅游途中,免不了要拍照留念。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查看照片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明明“颜值在线”的自己,在照片中却看着特别别扭,甚至有点丑。

那么,为什么我们眼中的自己和照片中会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平时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会比照片要好看很多?我们真实的颜值到底是怎样的?

A

人最陌生的反而是自己的脸

首先,从成像原理来看,由于镜子遵循光反射原理,所以在清晰度上最接近人眼中的成像。

此外,因为人习惯了照镜子,所以几乎能下意识地调整自己与镜子间的角度和距离,从而使镜子中自己的影像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与照镜子不同,通常拍照难以实现如此精细的调整,尤其是拍合影。摄影技术自不必说,高手与小白的技术有天壤之别。

除此之外,镜头、对焦系统、感光器、分辨率,甚至拍摄时的角度、光线等,都会影响拍摄质量。一个普通的单反相机,像素通常在2000万上下,而人眼的像素却高达数亿,致使成像的清晰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使得照片更容易“失真”。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易促使照片“失真”。

在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拍摄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一组女学生的照片,而后把照片进行镜像处理。

上述女生看到这些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和原版照片后,都表示更喜欢镜像版的照片。不过,这些女生的好朋友看到这组照片后,却觉得真实版的照片更好看。

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早上刷牙时都会确认一遍自己的长相,“照镜子”是我们形成躯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最习惯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殊不知,基于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镜子中的影像其实是左右颠倒的,所以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左右脸对调后的自己。而拍摄出来的照片,以及他人眼中的你,则是没有经过左右脸对调的。

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自我形象,与大脑内储存的、最习惯看到的自我形象,在图像上是左右颠倒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脑中的自己与照片中的自己进行对比。这种差异会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失调感,这就是为何最初当我们看到自己照片时,多少会有点不舒服。而这种感觉身边人则不会有,因为照片中我们的影像与平时他们眼中是一致的。

C

反复“曝光”才能日久生情

人们之所以会偏爱镜中的自己,主要原因是日久生情。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反复接触新异刺激(无论是无意义的音节、汉字、音乐片段,还是人的面孔),能够提高人们对它们的喜欢程度,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

国外科研人员曾验证过该效应。实验中,受试者先被要求反复看10位随机挑选的女性照片,然后工作人员又给了他们10位女性的照片,把这20张照片放在一起,让受试者们就喜好程度进行打分。

在此期间,研究者记录了受试者的面部肌肉和脑电反应。结果发现,受试者看先前10位女性照片时,其面部肌肉活跃度远高于看后10位女性的照片,研究人员因此判定受试者更偏爱先前熟悉的10位女性的照片。该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见过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这点不仅适用于陌生人的脸,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脸。

在进化的过程中,“熟悉”对于个体存亡至关重要,因为“不熟悉”往往预示着风险,所以当看到照片里那个左右颠倒、不太熟悉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一点陌生感。不过,如果你经常拍照,经常看自己的照片,不断在大脑里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曝光”,那么,这种陌生感就会逐渐消失,你甚至会发现照片中自己的魅力所在。

D

比起“冻脸”人类更偏好“动脸”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别人说:“你真人看起来比照片还漂亮。”听者可能觉得这是恭维,不会当真,但其实这或许是真心话,因为人们更喜欢动态形象,而非静态形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冻脸效应。

美国加州大学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证实了该效应。研究人员为受试者展示了20个单人视频(不同人)以及相应的视频截图,然后请受试者对视频和静态图片中同一人的好看程度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相比静态的视频截图,受试者普遍认为视频中的人更好看。科学家推论,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通过三维动态信息对人脸进行识别的,而识别二维静态图片需要后天训练才能习得,所以人们更喜欢动态图像,会觉得真人比照片好看。

据《科技日报》

2021-05-12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2225.html 1 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