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
第18版:18

肃宁吹糖人:

蜜语甜形自流芳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赵庆龙(左)、赵朋亮父子在吹糖人

冬日里,推着自行车的吹糖人师傅穿梭在街头巷尾。一阵响锣声过后,孩子们纷纷赶来。在孩子们热切的目光下,吹糖人师傅将熬制好的糖稀,口手配合,吹捏出晶莹剔透的小猴、小狗等动物,煞是可爱。

一辆自行车、一个煤火炉、一口小铁锅、一个木架,就是过去吹糖人师傅的全部道具。

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少不了这样温馨的场景。

肃宁有个“糖人村”

在肃宁县付家佐镇西泊庄村,一户古朴的民房被绿树掩映着。屋门上方悬挂着的“糖人居”牌匾,和着徐徐飘出的香甜气味,留住了人们的脚步。

刚刚熬制好的一小桶饴糖,在省级非遗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赵庆龙、赵朋亮父子的一吹一捏下,瞬间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吹糖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出现的确切时间却无处下定论。“我们吹糖人的手艺人把刘伯温奉为鼻祖。这样,吹糖人可以追溯到明朝了。”虽是普通的农民,古稀之年的赵庆龙因几十年受吹糖人文化的熏陶,却显得温文尔雅。

据赵朋亮介绍,有史料记载,明代朱元璋为了皇位能世袭,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挑着担子卖糖。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引得小孩们争先购买。

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到现在有600多年了。

西泊庄村“吹糖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糖人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吹糖人。百余年来,这个村子出现了数十位有名的吹糖人艺人。

“我们村从清末第一代吹糖人艺人任大印开始,传到现在已经六代了。”赵朋亮说,“第三代传人杨宝坤,将糖人艺术推到了一个高峰。他将糖人由十几种发展到一百多种,曾被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民间文化传承人’,多次赴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吹’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1985年,杨宝坤应邀到美国访问,到迪斯尼乐园表演了180多场,被美国人称为“糖人杨”。 现在,他的两个儿子杨振奇和杨振平也多次出访日本、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表演。

“有位叫杉森美雪的,是日本唯一从事糖人艺术的女士。2000年,她拜杨宝坤为师。”赵庆龙说。

今年51岁的赵朋亮是西泊庄糖人吹塑艺术第五代传人。10岁那年,他跟着父亲、第四代传人赵庆龙学习吹糖人。如今,他19岁的儿子赵伟强和村里10多个青年人成为第六代传人。

在西泊庄村,赵朋亮和杨振其、任会豹都是省级传承人。

街头美味成艺术品

说是吹糖人,过去民间艺人们吹出的“人”形其实很少,大部分是花鸟虫鱼等造型,因为他们的“主顾”大多数是儿童,动物形状更惹孩子们喜爱。

赵庆龙、赵朋亮父子虽不善言语,但是“吹”功了得,可谓“妙口生花”。

父子俩将糖料加热到适温,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并快速拉伸,在拉到如细管大小时,猛地折断糖棒。

此时,糖棒犹如细管,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十二生肖、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描上恰当的颜色更增添了糖人儿的神韵。

父子俩动作利索,技艺娴熟,一招一式变化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从吹制过程可以看出,吹糖人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更表现在吹糖人的过程和功夫。赵朋亮说:“吹糖人的技巧全在嘴上,气要吹得均匀,吹出来的动物才饱满、形象、生动。”

要想吹出好的糖人,还要在熬糖上下功夫。“吹糖人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饴糖。熬制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手艺师傅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赵朋亮说。

发展至今,吹糖人技艺已经成为西泊庄一门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手艺人们的工具也演变成剪子、梳子、小刀等,演绎着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诠释着“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彰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肃宁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改良技艺焕新春

西泊庄吹糖人延续100多年,迄今已有200多个品种。一代代手艺人通过他们的双手,把糖赋予了生命。

他们吹出的葡萄能带露珠、吹出的戏曲人物形象逼真,特别是捏糖人的绝活。他们捏出的孙悟空、唐三藏等人物惟妙惟肖,捏出的白天鹅、玫瑰花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多年来,赵庆龙、赵朋亮等西泊庄人始终坚守着吹糖人这项技艺,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天气冷的时候吹、天气过暖不能吹”这一瓶颈。

2015年,手艺人们更换了糖稀、掌握好熬糖的火候,并改善糖人工艺,达到一年四季都能制作糖人,使得糖人能够保存1年之久。

2016年,有关部门在保定易县太行水镇举办了首届“恋乡·肃宁糖人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泊庄吹糖人技艺的宣传推介力度,为肃宁县发展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前,我们都是走街串巷卖手艺。这些年,我们常驻各地景区,也去赶庙会。还有一些推介会,邀请我们去现场表演暖场。”赵朋亮笑着说,“这几年,附近和市里的好几所中小学都请我去给孩子们教手工课。现在的孩子们,好多都没见过吹糖人的。每次去教课,他们都格外开心。”

虽然有政府的支持,但是这门技艺的传承之路也不是一片坦途。据西泊庄村党支部书记任树军介绍,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学习吹糖人这项技艺。

为了不让糖人艺术失传,西泊庄建成了“糖人居”,展示艺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吸引了周边县市游客休闲旅游,体验吹糖人的乐趣。

西泊庄村还于2011年底成立了糖人艺术团。目前,团里已有成员80多人。西泊庄村还在积极创办糖人艺术学校,培养更多人才,传承糖人技艺。

“吹了多半辈子糖人,有的人觉得我们全家很痴很傻。只有我们手艺人心里知道,不能让这个古老技艺,消失在我们手里。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赵朋亮说。

2021-05-11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肃宁吹糖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2093.html 1 蜜语甜形自流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