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天,我来到了泊头。眼前的建筑青砖灰瓦,巍峨高大,古朴典雅。这所建筑占地920平方米,四梁八柱式砖木结构,有着传统山西民居的特点。据说这所建筑最早为清末一位山西富商建造。这里最早曾传出过当铺噼啪的算盘声,之后药店里中药的气息在这里弥漫,夜校的读书声也曾在这里回响。1948年2月到12月,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所在地。
如今的泊头华北局城工部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屋内墙上悬挂的一张张黑白照片,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也曾是这里的过客。城工部是党领导敌占城市地下斗争的首脑机关。原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曾在此期间任部长,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曾在此期间任部委会成员。城工部设有学生室、工人室、研究室、干部室、统战室等7个室,负责接待、转移、培训工作,并为平津解放做着重要准备。
那时城工部在泊头附近的几个村落设有招待所,来自敌占区的爱国人士和地下工作者回来汇报工作便住在这里。他们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喝着热腾腾的玉米粥,和村里的婶子、大爷亲热地聊着家常,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来自北平、天津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中学生在城工部进行了培训,他们在这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毛泽东讲话,分析平津局势,学习如何做好城市工作,然后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奔赴全国各地。这些学生中就有曾任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建新,新华社原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暮色苍茫抑或晨曦微露中,一个个模糊的背影登上运河的渡船或津浦铁路的列车,他们悄悄地来,默默地走,最终转移到安全地带。城工部是爱国进步民主人士的中转站,经华北城工部转移的知名民主人士就有吴晗、张申府、周建人、安娥、李公朴夫人、蓝天野等。
城工部是平津地下党连接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一条红色纽带。各地秘密交通站将搜集到的国统区报纸汇集到城工部交通科,再由交通科汇集整理送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让党中央及时掌握时局发展动向,为全国解放做准备。
国民党著名将领傅作义或许不知道华北平原有个叫泊头的地方,然而他的命运和华北城工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48年10月23日,北平地下党获取了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重要军事情报,他们通过地下电台报告给城工部,由城工部传达给党中央,党中央当机立断粉碎了这个阴谋,保证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
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是一名爱国进步人士。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城工部部长刘仁派人秘密会见傅冬菊。傅冬菊接受命令后以照顾傅作义生活起居为名,来到北京陪伴傅作义生活。傅作义小心谨慎,情报保险箱的钥匙片刻不离身。据说在父亲熟睡时,傅冬菊让年幼的弟弟悄悄取下钥匙获取情报,然后交给地下党,地下党再将消息发给城工部。傅冬菊做了大量劝说父亲的工作,最终傅作义与我党达成和平改编协议。北平和平解放,避免了城内百姓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内的文物古迹也得以保护,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1948年10月的一天,一辆马车行驶在天津通往泊头城工部的路上,车上坐的是地下交通员赵岩。赵岩在天津以开自行车修车铺为名掩盖自己的身份。前不久他接到了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麦璇琨送来的情报——一张《天津城防堡垒防御体系图》。这份图在照相馆里被拍成了微缩照片,经过药水浸泡,照片上一片空白,用的时候再用药水浸泡又会显影。这张照片被镶嵌在一对老年夫妻相片后面的镜框里。
赵岩带着照片躲过了敌人的重重关卡,一路来到青县境内。忽然庄稼地里蹿出了几个武工队打扮的人,他们手里拿着盒子枪,拦住了赵岩的去路,去抢车上的箱子、衣物,装有情报的照片镜框也在其中。原来这是一伙土匪。赵岩见照片被抢赶忙拦下说:“别的东西,你们要拿就拿。这照片是家里死去的老人,回家上供用的。”土匪一听将照片扔在了地上。赵岩捡起照片一路赶往华北城工部。不久后天津解放,这张城防图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12月,城工部光荣地完成了任务,这里的工作人员奔赴新的岗位。而他们的故事从此留在了古运河畔,世代为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