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互照顾为名,让父母变成“打工者”;借着探望的名义,掏空父母腰包……
相比强行啃老,近年来,生活中一些新的更加隐蔽的啃老方式悄然兴起。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这些陪伴式、探望式等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
以尽孝名义
让父母做“打工者”
“爸妈,你们年龄渐渐大了,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也能照应你们。”快70岁的张奶奶依然记得10年前,儿子和媳妇的一番话,但现在每每想起,心里不再是温暖,更多的是犯愁:“让他们回自己家住,迟迟也不走。天天住一起,什么事情都甩给我们,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轻松的那一天?”
早几年开始,张奶奶就慢慢觉得儿子的陪伴变了味。2014年,孙子出生后,儿媳辞去了工作,儿子单位效益不太好,常在家抱怨压力大还不赚钱。张奶奶夫妻俩心疼儿子、孙子,不仅要买菜做饭,还要负责带小孩,家里的生活开销也都由他们老夫妻承包,还要常给孙子买奶粉、买衣服、买玩具。这些年,孩子渐渐长大,因教育理念和观念的不同,张奶奶和儿媳经常发生争吵,闹得很不愉快。
据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祖孙三代共聚一堂,是家庭幸福和睦的写照,但老人与年轻人生活习惯的迥异是客观现实。现实生活中,确有小部分子女因成年后拒绝离家独立生活而与父母发生纠纷。
探望式啃老
掏空老人腰包
68岁的吴奶奶遇到了另一种啃老——探望式啃老。起初,儿子在本地工作,曾让吴奶奶心里暗自高兴——别人家子女一年难得回来一次,自己儿子却能“常回家看看”。2017年后,双胞胎孙子出生了,吴奶奶更是盼望着周末儿子带着孩子们回家玩玩。
“孩子们每次回来,我都会做上一桌子的好菜,什么新鲜买什么,什么好吃买什么,再贵都舍得。”吴奶奶说,时间一长,孩子们回来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有时,他们周五晚上就来了,周末,就把孩子留给老人带,他们小两口自己开车出去玩。孩子上辅导班也都是老两口负责接送,有时需要交钱了,儿子直接就让她垫上。
这让吴奶奶觉得,儿子的探望实际上变成了蹭吃蹭喝。“哪个周末都得花不少钱,买菜两三百元,加上去游乐场买玩具、零食,最多时,一个周末要花掉上千元。”吴奶奶坦言,他们老夫妻都是普通退休工人,每年的退休金加起来也就四五万元,他们花得很少,大都花在了子女和孙辈的身上。
隐形啃老
一个愿啃,一个愿挨
隐形啃老,即成年子女能够独立生活,但仍不顾老人意愿,坚持要求与老人共同生活,在家务问题及下一代子女的监管方面依附于老年人。一位天天与居民打交道的社区工作人员说,新型啃老的年轻人往往有一定收入,更多啃的是父母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主动开口向父母要钱,其啃老方式往往不易察觉。
其实,当下年轻人啃老,似乎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工作压力大,双职工小夫妻很难兼顾工作和孩子,于是,本该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责任,顺理成章地往上一代传递,啃老,被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
隐形啃老的人群中,很多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然而,这些年轻人中,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到父母家蹭吃蹭喝;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的生活起居和上学接送等事情全扔给老人。老人们忙碌着,虽身心疲惫,但心中大多有一种执念,就是“不能苦了孩子”。这也使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贴钱、贴精力,愿意让儿女甚至孙子来啃老。
老人要舍得放手
年轻人要有责任意识
这种隐形啃老的生活方式,不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相对来说也会让年轻人失去斗志,变得不思进取,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如何改变这一社会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老人应舍得放手,年轻人则亟须培养责任意识。
隐形啃老会影响上一代人的生活,更会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这样做的年轻人,对父母缺乏赡养能力,也没能对子女尽到教育责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年轻人要懂得体谅父母,在自己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后,也应懂得让父母颐养天年。而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要从改变家庭观念入手。父母应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有界限的。
据《中国江苏网》